那些生活中常见但又不知道名字的小昆虫

怎样阻止白癜风复发 http://m.39.net/disease/a_5397092.html

可能有不少人对“昆虫”这个词有天生的恐惧感,特别是碰到多足的,长毛的,带刺儿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小东西,会禁不住一身鸡皮疙瘩。其实生活中身边的这些小东西很少对人类有攻击性,大部分也是没毒的,只要你对它们的习性有所了解,就会慢慢消除这种恐惧,甚至会爱上它们。本帖将图文介绍一些常见虫子(也有些非昆虫类和脊椎动物类)的学名和习性,这个想必好多人小时候都捉过,转头、瓦片、枯叶下面都有。它叫“鼠妇”。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

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瓜子形,长5—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受到惊吓后会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不属于昆虫。鼠妇用腮呼吸,而腮只能在湿润的环境中运作,所以鼠妇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又名“西瓜虫”。

(图中为深海鼠妇——大王具足虫,后面介绍)

这个像是蜈蚣的东西你会在墙壁上经常见到它它叫“蚰蜒”,节足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生活在阴湿地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体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民间又称“草鞋底”、“钱串子”有道菜叫“蚰蜒猪肉汤”(想不想喝?!)蚰蜒30条,瘦猪肉g。将猪肉剁成肉末,蚰蜒清水洗净,二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肉烂熟。每日1剂,食肉喝汤。方解:此方性温味辛,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噎膈,口吐涎沫。猪肉润燥解毒,缓解蚰蜒毒性。据浙江中医学院的专家们临床观察,此方对食管癌口吐涎沫者疗效颇佳,可连服至泡沫消失为止~

这个虫子很常见,有大有小,油油的,爬的很慢,很恶心这是近照,它叫“马陆”,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国内各地均有发生,除草坪外受害植物还包括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蕨、海棠、吊钟海棠、文竹等一些花卉植物。我们所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里的虫就是指马陆夏秋季节,人们在田间漫步甚至在家中,尤其是江边!常可看到一类有着绿色而柔软的身体,长着四个大而透明的翅膀,有点像蚊子的昆虫,缓慢地飞翔于空中~它就是著名的灭虫能手——草蛉(很多人应该抓过它,非常的难闻!)。草蛉是一类捕食性昆虫,属于昆虫纲的脉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属共种,据调查中国有记载的就有15属约近百种,它们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草蛉能够有效而大量地捕食多种重要的农业害虫,所以人们广泛地开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灭害虫的工作。

这是草蛉的卵。黄色,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幼虫纺锤状,胸部和腹部两侧长有毛瘤,口器为捕吸式,在树叶间捕食蚜虫,故称“蚜狮”。

如果你们淘过米,就能经常见到这个虫子,很小~

这是近照,学名“米象”俗称“铁蜗牛”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成虫啮食谷粒,幼虫蛀食谷粒内部。危害米、稻、麦、玉米、高粱等。成虫体长2.4—2.9mm,宽0.9—1.5mm,体卵圆形,红褐至沥青色,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象甲类,一种专门吃绿豆,或者红豆,黑豆等豆类的黑色小虫。也有说面粉里面也有这种虫子。

接下来这个虫子想必让不少人吃过苦头,夏天睡觉它爬过你身上,就是一道痕迹!火辣辣!学名“隐翅虫”,又被称为“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属昆虫钢,鞘翅目,隐翅虫科。常见於腐烂动植物周围,以食腐昆虫为生。多数细长,体小,一般不到3毫米(或1/8吋),最大不超过2.5厘米(1吋)。鞘翅短而厚,后翅发达,飞时能迅速从鞘翅下展开,飞行后靠腹部和足的帮助叠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受惊时,举起腹端,向敌害射出难闻的雾液。幼虫无翅,形似成虫。有些大型种类有美丽的黑色和黄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为均像兵蚁。有趋光性,白天栖息在杂草石下,夜间出来活动,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

隐翅虫体内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强酸性毒汁,pH值1到2),在被打死后毒液会流出来。   隐翅虫的毒液会引起急性皮肤炎症,痊愈后伤口颜色与周围皮肤会有差异被隐翅虫爬过后,务必保持患处清洁,一般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或者减小痒痛感,医院的皮肤病科就医,一般医生会开外用药涂抹患处,约两个星期后会好以后碰到这个要注意了!!!!!

这个东西大家也不会陌生,吓唬女生们的好东西!!!(前提是你敢捉)

学名“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有人问你这货可咬人?答案是它不会主动进攻,但是你要是抓它,就要小心了。生活在地下,湿土中可钻15~20公分深。前足适於铲土,体圆柱形,头尖,体被绒状细毛。有翅,夜间可出洞。产卵管不突出。产卵於土穴内,穴内存放植物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

近距离照片,它的嘴咬人还是挺疼的蝼蛄吃植物根,大量发生时,损害作物和园林。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有人收购,可以入药!!!)。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这个小飞虫草丛里到处都是,还能像蚂蚱一样蹦,晚上路灯下一大堆

学名“叶蝉”叶蝉危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同翅目,叶蝉科。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已知近种,我国已记载约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大青叶蝉等

这个虫子我敢说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没人敢直接拍死它!!!

学名“椿象”俗称“放屁虫”,“臭大姐”,“臭瘪子”等。椿象科属半翅目,它们乃半翅目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单椿象科种类就约种。椿象科有肉食性及植食性两类。椿象是有名的臭气专家,它们具有臭腺,在幼虫时位于腹部背板间,成虫时则转移到后胸的前侧片上,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卫逃生,这使它“臭名远扬”。

雄虫背上常背着成堆的卵粒,是水生世界的“好爸爸”椿象其中多数种类是害虫,小部分种类是益虫。它的味道想必大家都闻过…

说道水上的虫子类,可能大家见得最多的就是这家伙了,像是蜘蛛,还能在水上跳,速度很快.

它的学名叫“水黾min(第三声)”水黾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半翅目,水黾科。学名:Aquarluselongatus栖息环境:栖息于静水面或溪流缓流水面上。外形特征: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前脚短,可以用来捕捉猎物;中脚和后脚很细长,长着具有油质的细毛,具有防水作用。体色黑褐色,体长约22mm。水黾足的附节上,生长着一排排不沾水的毛,所以,与足接触的那部分水面会下凹,但它的足尖不会冲破表面张力。水黾长有三对足,三对足的分工也很明确,前足用来捕食,中足用来划分和跳跃,后足用来在水面滑行,这样它就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行动了。但是,如果往水里加一点中性洗涤剂,就会削弱水的表面张力,这时,走在水面的水黾足上的毛被沾湿,足冲破了表面张力而穿入水中,水黾就会沉入水中,当水黾沉下去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黾就再也浮不上来了。这个东西不少人离远看看成了一种恐怖的蜘蛛,离近看第一感觉像是蟋蟀,但有感觉不是,由于不知道是啥,好多人不敢抓,不像蛐蛐,都不敢抓~

学名“突灶螽zhong”又称灶马,属于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本五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保护级别:无危。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本种属于大型的种类,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常于夜晚出没、鸣叫。傍晚开始活动。杂食,也吃小昆虫。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突灶螽是在昆虫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的南北东西都有它的存在。此虫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或餐馆、豆腐坊的宅基、墙角、砖瓦的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季节。突灶螽有趋光性,有时夜间它会跳到灯光附近。

学名“盲蜘蛛”盲蜘蛛(Harvestman),也叫作长脚蛛(DaddyLonglegs),是一种小的、长有8条腿、与蜘蛛是近亲的动物。盲蜘蛛主要以食小的昆虫、腐烂的动物,以及水果和蔬菜的汁为生。位于其背甲处的一对腺体能分泌出一种气味难闻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捕食者远离盲蜘蛛。雌性体内有产卵管(ovipositor),从腹部延伸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管状器官,用来产卵到潮湿的土壤里。说道蜻蜓,再看看这个你容易混淆的东西它不是蜻蜓,学名“蜻蛉”,俗称“豆娘”豆娘(Caenagrion)属于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科。体形娇小,休息时翅束于背上方。我国常见的有大和小。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

让我们对比一下他们~

1.眼睛的距离: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豆娘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2.翅膀的形状:属不均翅亚目的蜻蜓,其前后翅形状大小不同,差异甚大3.腹部的形状: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豆娘的腹部形状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4.停栖方式: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一般豆娘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于背上   5.胸部:蜻蜓的胸部肌肉较发达,健壮,宽阔,而豆娘比较狭小。   6飞行能力:蜻蜓的飞行能力强,而豆娘却很微弱。

树上经常垂下一些小虫子~他们是——尺蠖这是近距离图,尺蠖(chihuo)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的统称。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

危害果树,茶树、桑树、棉花和林木等。如茶尺蠖的幼虫食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光秃现象。受惊时即吐丝下垂,是一种逃跑方式。我国南北各地最常见的桑尺蠖,其幼虫常作为“拟态”的典型代表

又是一种像蜻蜓的昆虫!蜉蝣撼大树——自不量力!没错,它就是传说中的蜉蝣!它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份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

*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pa/8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