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立基于解殖处身心载体的社会性与政治性

怎样根治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批判立基于解殖处

身心载体的社会性与政治性

作者:夏林清

楔子

中国台湾地区很小,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但其地理人文的历史处境却复杂特殊。由百余年帝国殖民、战争与资本聚散移动的全球化行迹来看,台湾人民共生共居的社会共同体,有着三道深深的人文历史刻痕:

(1)年到年的日本殖民统治。通过政治整肃、社会组织方式的组造到吸纳全民身心的皇民化运动①,日本殖民统治是内外模塑控制的强度治理。

(2)年国共内战演变迄今的统独难局。这一中国内战所涵容着的国际性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是经由战争离散与戒严统治的镇压杀戮,捆扎着刚离开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社会;“台湾”整体社会没有机会反观与疏解殖民治理所加诸于自身的身心形变,旋即又发生了年的二·二八事件。年在“戒严法”实施后,历史政治的伤痛被噤声压制,然而,下面第3道刻痕的力道则将这噤声压制的政治恐惧,连同被殖民的异己,混居共生和反抗斗争的经验,一并打包扭结转置到了个人与群体生命的内部,成为了多种“消弭”②性的压迫存档处。

(3)年7月抗美援朝(台湾称为“韩战”)战争结束,设置了美苏对抗相峙而立的冷战防线。作为战略要地的台湾,国民党一方面得以有所仗恃地大规模肃清岛内左翼份子,发生了白色恐怖政治事件③,另一方面接受美援,巩固国防与进行基础建设④;再到20世纪60年代,台湾又成为美国投入南、北越战争(~)时的美军战地的休假胜地。

我出生于白色恐怖肃清行动大致完成,冷战结构防线底定后的年,在美国防御的羽翼与国民党白色恐怖后“富足台湾”长大的我,年少时节,甚至不知“冷战”为何物;我的整个青少年与青年期则是在英国Beatles与美国JoneBaze乐音中,触探到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学生运动与7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在台湾戒严时期各种讯息被消音控制的年代里,歌声与歌词虽如风中断片却已激励了在戒严社会中冒险的心灵。(夏林清,,)。

冷战结构中的“戒严”是一种双重屏障的遮蔽,在台湾20世纪40年代与50年代长大的我这一代人的生涯,几乎都可观察到不同个人或群体的主体在生成过程中是如何与这三道刻痕纠结,但却鲜少发生与之往复对话的探究机会。我要在台湾心理学发展的光谱中,辨认与置放自己所参与开拓的一个“超越批判”的小起点,也就是为了要进入这三重历史政治脉络的地景之中。用“超越批判”而非“批判”是有意使用JohnMorss在讨论后现代心理学时(LoisHolzmanandJohnMorss,),对批判性的分辨与提醒:我质疑的是,我们如何能将批判摆一边,仿佛所有该批判的都批判了,当前制度的所有缺陷也都已经指出来了;仿佛我们可以直接拍拍身上的灰尘、深呼吸,然后在净化过的风景上老实地干着苦工;仿佛我们相信‘解构与建构’这种虚弱又空洞的陈腔滥调……‘超越批判’需要持续地盯紧批判;批判和贫穷一样,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持续批判。……我们必须找出辨识异质性、多样性(就是对总体性的反抗),同时不让科层化逼近。我们必须有甘冒风险的心理准备。因为在心理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中,辨识异质性的方式就是发展各种评估和度量的层级和阶级,也就是说,建构另一种科层制。科层制涉及特权与位阶的建制与维护,我们有什么工具和方法对抗它?”(J.Morss,,郑凯同译)

不愿科层化逼近与对被吸纳整编的抵制性和辨识异质与多样性是心理学实践得以有一个批判起点的地方,但要有一个起点并能持续地发展都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工作。我由年开始,将反映性实践(reflectivepractice)与行动科学(ActionScience)的方法⑤立足于台湾解严后各种社会运动涌现的台湾社会内部,在因社会宰制机制松脱而出现之地层裂缝中,推进一场场社会行动的介入实验,并同时探究着实践者要怎样才能长得更为茁壮。

我由年起开始在不同的社会现场,与不同的群体一起工作,到年开始以“社会实践”统摄回观自己与学生们实做的立足点,因而避免了台湾心理学“基础”与“应用”知识切割之劳动分工之位阶分化的限制,发展了一支以“社会变革取径的行动研究方法”⑥为支撑的专业实践路径。我是以“社会探究的实践者”来定性那些和我一同穿过解严,走进在地脉络,企图回应特地人群实际生活难题(失业工人、受伤劳工、性工作者、身心障碍者、国际移民与移工、基层教师等)的在基层处境位置中干着活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我曾以“社会田野中的群际动态关系与活动介入”与“运动投身中的我群关系与自我转化”的概念来总结工作者的实践知识与方法。过去30年,我与一群在底边社群中工作的实践者共同努力的路径与成果,可以由常建国等人的论文纪实中略见一二⑦。

到了年以后,台湾社会心理学专业的工作环境益发划地自限了,临床心理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移植自美国的证照考试制度,一方面侵害了研究所专业教育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教学的空间(教学被为了要符合考试科目而被牵绊),同时又以证照资格标准化与服务场所规格化的方式,排他性地贬抑了各种在田边乡野或都市角落进行心理教育实践工作的价值;在这种证照制度建制化的错置环境中,成为“具有边缘抵制性智能的反映实践者”是过去10年我在硕博士学程中,和学生们努力的方向。⑧

上述的工作路径,引领我和工作者与学生们进入了一种“在地”的“对抗点”里,“在地的对抗点”里存在着政治历史皱褶积淀遗痕与转化创发的机会。“批判”的“发生”,必须将在社会结构缝隙中的个体与群体,落回到集体的社会学习空间之中,搏斗生成与生产手工知识协作方法的研发才能有在地的创造性。这一种共享知识创作的群己关系,是台湾特定历史时空中,演化转进之社会过程中的一种努力与表现。

本节注释:

①皇民化运动:自甲午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本国少数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除承继先前的社会教化运动,继续加强日语常用运动、要求参拜神社、家庭奉祀“神宫大麻”(神符)、推行日本生活样式。

②“消弭”作为承受社会压迫的一种存在方式,在AnnCvetkovich再创伤研究和美国研究(现代性暴力)的交会处进行了人们“无法言说与无法行动”的刻画,陈惠雯则与之呼应以其自身的家庭及专业学习为案例,进入了对台湾百年来三道历史刻痕的身心解殖的历程分析。(陈惠雯,)

③因为内战中的失败,其“恨共、恐共”心结特别深重。乃从一九五零年开始大量逮捕异议分子、反对分子及其所认定的危险分子。视一切反对内战,主张国共和谈、统一国家、和平建设、改善民生的人为共产党间谍,列为首要整肃对象。

④指的是美国对中华民国的援助贷款。美援的内容除民生物资与战略物资之外,也包括基础建设所需的物资,促进了台湾的整体经济成长,控制台湾二战后的通货膨胀,减缓了外汇短缺的困境,并且促进中华民国政府的稳定与再一次的资本形成。

⑤反映性实践(DonaldSch?n)与行动科学(ActinoScience,ChrisArgyris)为Sch?n与Argyris在转承K.Lewin与J.Dewey与呼应J.Habermas的理脉中,在美国内部发生了对冶与拮抗工具性思维作用的一门彰显实践认论的学问。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反映的实践者》与《反映回观》两本书,《行动科学》的译书也即将完成出版。

⑥我的老师,行动科学作者Argyris言明其与Lewin创发之行动研究的接续,唯行动研究在前两、三十年业已有多种不同地位与取径的分歧。我在台湾由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是朝向能培养出能干、实事且与底边社群同在的“实践者”的目标,在解严后自主工会运动社会脉络中,使用Sch?n、Argyris与Lewin的方法的。

⑦这些论文均由年初进入台湾自主工会运动工作的年轻组织工作者所书写完成:

常建国():“生命从此转向——工殇经验、理解与行动”,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李易昆():“他们为什么不行动——外籍劳工行动社略差别之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田淑兰():“公营事业工人面对民营化的生涯策略——台汽个案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王醒之():“‘打造’蓝领生涯——从一个劳资争议过程看蓝领工人生涯的限制与迷思”,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苏雅婷():“组织变革的一个案例研究——由行动理论观点看管理顾问介入的作用”,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龚尤倩():“外劳政策的利益结构与翻转的行政实验初探——以台北市的外劳行政、文化实践为例”,载于应用心理研究季刊。

顾玉玲():“逃”,载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顾玉玲():《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印刻出版。

张育华():“移动的迭影——我在地地蜿蜒前行的实践历程”,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王芳萍():“女性运动者的政治性生成——台北市公娼抗争和日日春运动纪实”,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⑧夏林清协同年轻的研究生,透过“抵制性存在”生命经验的辨识再现、抵制性自主行动实验,与对抗结盟的社会关系发展的论文行动历程,试图穿越台湾制式化学校教育、主流实证逻辑心理学与商品化身心灵三股社会示例所牵引交织成的专业地景中,培养出“边缘抵制的反映实践者”。在这种路径中,整个论文完成的协作学习与研究活动,是一个接续与准备前行的行动历程,包含“叙说探究的再学习”、“在移动探测中更新欲望”、“身体力行的社会行动方案”与“抵制性自主的社会对话”等面向。可参考的论文有:

陈美妃():“边界之舞——一个单眼视域实践者的生成与流变”,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李素桢():“参与残/障运动的变革知识——一个女瘸子的行动路径”,台北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在裂缝的接点上遇见团体心理治疗

我的第一堂和心理学有关的课是大一(年)的“心理卫生”,授课老师为当时已70多岁的吴南轩老师,一口江苏乡音,大部分同学甚难听懂,安然入睡是课堂常见现象。当时,只知道他是随国民党来台耆老级的一位教授,晚近才知道他于年曾被蒋介石派去接任清华大学校长一职,但因作风专断,遭当年的清华师生抵制而后辞职。大二教教育心理学的郑心雄老师①;则在学期中,为了观看尼克松访问大陆的世界性大新闻,请假坐飞机赴香港,回来后兴奋地讲给我们听。我所读的第一本英文心理咨询读本CarlRogers的“OnB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pa/8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