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替代地产毋庸置疑将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一方面是我们老年人口量不断攀升,养老产业需求非常大。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2.49亿,占总人口的18%。到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大概有4亿人将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另外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非常大。十年后所有的60后都将步入老年人口序列,再过十年呢?全部的70后将步入老年人口系列。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一、
“”养老现象是指大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对于“”这个数字,也有延伸提出、。有报道国外养老格局同理遵循模式,不难理解,人性使然。
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是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国策,医养结合,更是国策。医养结合已经先后在90个试点城市试行,医养结合决定性因素在医,归根到底结合的还是医疗服务。
二、国内医养结合的模式有哪些?
1)模式一: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到养老院。比如,上海在中心城区推行全科医生模式,通过巡诊制和签订协议,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辖区内的养老院,并通过阶梯医保报销比例,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2)模式二:医院外派数名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小分队”,长期进驻养老院,这一模式一般只存在于公办养老机构。比如,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中心敬老院的内设医疗机构,通过政府协调,医院派驻医生和护士,定期轮换。
3)模式三:医院,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比如,上海亲和医院由专业的医疗团队运营,不仅对会员开放,也对外提供医疗服务。
4)模式四:医院团队直接经营养老院。医院投资1.2亿元,建设君莲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这医院投资、管理的公立养老机构。这一拥有医院专业护理团队提供服务,除了在医疗康复、慢性病防治上具备优势,还提供理疗、补牙、体检等个性服务。
美国长寿养老模式值得借鉴
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他们的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美国,最发达的是CCRC的老年社区,美国人的养老观念跟中国人很不一样,他们不讲究养儿防老、居家养老,而且倾向于搬到一个叫CCRC的老年社区居住,这种社区一般建在距市中心50到km的郊区,基础设施很完善,自成一体。
在北美最著名的老年社区叫太阳城,他在美国已经开发了20多个老年社区,最早最大的一个太阳城位于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它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目前生活着1.7万平均年龄75岁的老人。
佛罗里达州一年有多天是晴天,阳光明媚,干燥少雨,特别适合老年人生活。在太阳城里从一个商店超市到食堂,甚至一个街区和俱乐部,所有的服务内容全部是为老年人定制的。
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些房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在模仿太阳城模式,比如泰康人寿、万科等等。
日本的养老
跟美国的老年社区模式相比,日本的养老模式又是另外一种,叫做科技养老为本。日本是最早迈入发达国家,日本的老年化非常的严重,65岁以上的人占到了全国人口的28%。
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日本从年开始就不再建设养老院了,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科技养老上。通过科技的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家政服务呼叫、定时定位等服务,在全日本国构建起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这些年日本政府把1/3的财政预算用于发展护理机器人,有的机器人不但能够跟老人沟通、互动,有的甚至能替代护工给老人洗澡和喂饭。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估计,从年到年十年里面日本的护理机器人的市场将增加20倍。除此以外,随着5G技术的降临,日本企业还积极发挥IOT物联系统的作用。在去年松下公司和大阪政府已经开始实验,他们为54个老人安装了可联网的智能空调和感应器。
工作人员就可以远程获知老人房间里的温度并进行调节,此外,可视频摄像头还能把异常的画面,比如绊倒,呼喊等等,传给医生和护理人员,以便及时了解老人居住状况。
除了1)、2)、3)、4)四种医养模式,而类似这样的探索,在中国也正在开始实验。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有将近家从事了养老产业,其中第一块是养老地产占到了45%左右,第二块是医疗健康,占18.5%;第三块是类似于日本这样的智慧养老,占到了17%。
三、医养结合的切入及成功经验
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增设养老床位、原有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与养老场所建立协议与合作关系、医养结合进社区与家庭。这四种模式是我国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主要方向,为应对老龄化高峰提供解决路径。
模式一:医养并重,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养老服务功医院
切入路径
医养结合项目中,医养并重的模式,通常包括一个持续护理的社区以及一家以康复、老年病等医院。两者功能互补,并具备较好的转诊机制。
面向人群:从自理型老人到刚需护理型老人全阶段的老年人群;
医需求:健康管理、康复医疗、专业护理、急性医疗等;
养需求:针对自理人群的生活服务、娱乐服务,以及针对刚需老人的生活照护;
常见类型:自理型社区+护理型公寓+医院
第一种形式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主要针对就诊人数较少,医疗资医院,医院提供养老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自身医疗设备齐全,医务人员专业性程度高,康复护理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能够吸引老年病号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医院的可持续经营。
第二种是医疗机构的部分科室提供养老服务,在医疗机构内成立老年病专科,建立专门的老年医护病房,设立老年人康复中心或护理中心,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恢复身体的各项指标与机能。
第三种是将医疗机构转型成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康复机构或者护理院,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医院经过机构的调整和功能的转变,成为康复护理功能为主的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提供专业性、长期性的护理服务。
成功案例
医院的老年医学科为例,年成立的老年示范病房,以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为宗旨,隶属于大内科,配备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治疗对象是具有复杂病因、需要多科室会诊判断或者是常年存在偏头痛、头晕、疲乏等情况的患病老人。
老年医学科室由多个专业团队组成,例如:老年病专科医生、药理师、保健师、营养师、心理科专家、护士等,由专业化的团队为需要特别照顾的老人提供救治护理。另外,设立专门的老年病普通与特许门诊,通过与社区建立协约关系,进行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诊疗服务。
模式二:以养为主,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切入路径
医养结合项目中,以养为主的模式,通常以养老社区/公寓为依托,医院,满足社区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的需求。
面向人群:自理型老人为主、部分需要护理的刚需老人;
医的需求:针对自理型老人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运动,到针对刚需老人的专业护理,以及急救;
养的需求:生活服务、娱乐服务,以及针对刚需老人的生活照护;
常见类型:养老社区/公寓(含自理型公寓、护理型公寓、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公共活动中心等功能)。
成功案例:上海申园
基本情况:申园由泰康投资,位于上海松江地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环境秀丽。申园总占地面积9公顷,建筑面积22万平米,包括17层高层塔楼以及由数座低层建筑组成的公共服务中心。
面向人群:从自理型到介护型都有,以自理型老人居多。
申园的产品服务体系包括三类:生活服务、医护康复体系、活力文化体系,两类人群对于相应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模式三: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议合作机制
切入路径
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较为普遍,医院,或者经济实力较弱,以提供老年人生活照顾为主的民办小型养老机构,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包括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定期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医院之间建立绿色就医通道,方便入医院就诊。
对于社区来说,社区的养老院与医疗中心距离较近,因此社区养老院与医疗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是社区养老适宜的方式,社区内较为完善的医疗和养老资源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重要平台,社区里往往建有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务室,常年有全科医生坐诊,并配有专业的护士,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基本疾病诊治和医疗护理服务。
成功案例
北京金泰颐寿轩敬老院是由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核准成立,由北京金泰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国有公办连锁养老机构,创办于年,目前共有4家分院,近张床,养老机构内部建有医务室、药房和医生办公室,照顾老人日常的身体保健,满足老人对常用药的需求,医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合作协议》。
医院是西城区的“二级甲等”医院和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医院通过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医院为服务载体,专业医师和护理团队为基础的“为老服务”网络,能够为更多的老人带来医疗服务。
模式四:医疗服务与社区和居家养老的结合
切入路径
社区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是由医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室内清洁、外出护送和寻医买药等,可以弥补家庭照顾的缺失。居家养老往往是身体情况良好老人的暂时性选择,但随着年岁越来越大,社区则成为家庭养老的良好补充,也成为满足居家养老的所需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
全科医生进家庭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主要方法,由专业医生为居家养老和身体患有残疾的老人提供上门诊断服务,如需长期护理,则可与医院签订长期医护协议,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计划,由固定的医生和护士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成功案例
北京市朝阳社区作为北京市首个社区医养结合的试点单位,在全科医生进家庭和“互联网+”助力居家养老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是社区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以团结湖社区为例,团结湖社区的暮年颐乐园敬老院有六十多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三十五人,四十七名慢性病老人,四名老人需要定期的专业护理人员。
具体的服务方式为:针对长期用药的老人,医生会定期进行巡护,提供用药换药指导服务,同时可以为行动不方便或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提供医疗定制服务。另外,“互联网+”技术与居家养老结合运用,利用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