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上个月,福建神药片仔癀被黄牛炒出茅台价,实体店一粒难求,股市上一飞冲天,当时乌鸦就断言,资本的镰刀马上就要落下,韭菜们千万别去送。
果然,就在昨晚,片仔癀控股股东九龙江集团大规模减持,套现30亿离场,美美地割了一把韭菜。
乌鸦本想写个续集,帮韭菜们复盘一下大佬的骚操作,但突然发现,来不及了,另一片韭菜地上,镰刀已经高高举起来了。
今年立春以来,云南普洱茶的行情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在云南普洱和昆明,有普洱茶“茶皇”之称的老班章大树茶毛茶,均价从去年的每公斤元涨至约每公斤元。
而另外比较知名的易武、冰岛等茶山的古树茶涨幅也大致在30%左右。其中,冰岛古树纯料毛料收购价从去年元/公斤,到今年已突破元/公斤,涨幅超过50%。
对于我们这些喝高碎的平头老百姓来说,万元一公斤的价格已经万万难以接受,但和一些金融茶比起来,这万元普洱马上显得平易近人起来。
何谓金融茶?
金融茶是以个别品牌为首的、以普洱茶为介质的类金融模式的炒作,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击鼓传花”。
茶只是一种介质,人家玩的实际上就是期货。
以普洱茶龙头企业大益茶为例,年,大益发布“轩辕号”普洱茶,在大益配货量稀少、用料讲究、赋予极高文化属性,并且茶商做大量空单的情况下,轩辕号行情价在半年炒至17万/件,当前价格达到了惊人的万一件。凭着炒卖轩辕号,大批炒茶客实现了财富自由。
本月月初,大益发布新品“仓颉号”,官方配货价是7万元一提(七个茶饼为一提),零售指导价2.18万元/片,是有史以来发售价最高的普洱茶。
但在期货市场上,实际成交价要远远高于这个价格,在仓颉号真正到货前,可以提茶的“茶票”已经被炒至将近20万元。
而品牌方面,以“包装印错”“疫情影响快递积压”等理由不放茶不配货给专营店,持续推高实际交易价格。大益茶还强制要求各门店拆箱售出,并上交仓颉号的竹壳小票,竹壳、小票和纸盒就能到卖4万元。
在广州芳村古桥茶叶市场等地,不少人因对单发生肢体冲突,买家上门抢茶,卖家携款跑路,现场充斥着骂喊声与尖叫声。
有人说为了几万块至于吗?为了几斤茶叶连生意都不做了?
那您再看看这个:大益茶03年班章六星孔雀青饼,每件万。
而班章六星孔雀当年的发售价仅为多元一片,两千多块钱一提,十几年时间,升值两千多倍,北京的房子、A股的茅台在它面前全是渣渣。
但是,房价上涨、股市上涨我们普通人还能勉强理解背后的逻辑,这茶叶凭什么涨成这样?喝一口能长生不老还是能升仙?
1
故事要从20多年说起了。
大陆茶叶市场并不是普洱神话的兴起之地,圈内有一句话:普洱生于云南,藏于香港,兴于台湾。
历史上中国的普洱茶有两次炒作风波,第一次是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年后的台湾,都曾掀起了普洱热并将茶价炒到了高潮。
但是普洱在台湾火了没几年,就被“普洱有毒”的假新闻直接干到崩盘,港台的炒茶客伤亡惨重。无奈之下,炒家们把目光投向大陆,没想到却发现了一大片蓝海。
大陆当时由于消息相对闭塞,普洱“有毒”的流言还没几个人知道,更重要的是,在台湾炒到天价的普洱,在大陆根本没人当好东西,别说金骏眉铁观音了,茉莉花都碾压普洱。
现在卖几十万一片的极品古树普洱,当时的持有人都担心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坏在手里。
港台大炒家一看,这都不是蓝海了,这简直就是金山啊,马上放弃已经废了的台湾市场,大规模有组织地进攻大陆市场。
诸位,我这个“大规模有组织”可不是随便说说,港台炒家们可是经过二十年的布局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硬生生地把当初根本不入流的普洱炒成今天的黄金价,其炒作手法,我愿称之为炒作界的教科书。
下面我们就详细盘一下普洱炒作这一炒作界的经典案例。
大约年前后,在台湾赔得裤衩儿都不剩的港台茶商开始进攻大陆市场,他们雇佣了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供销社、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
由于当时大陆的普洱茶市场并未成型,收购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扫货,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而收茶人的费用则按每片茶饼1元的价钱给付。云南一些边远村寨普洱老茶的收购价更是便宜得惊人。
三年左右,便将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收购殆尽。到年普洱茶大热期,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原产地普洱陈茶大部分已经进入各大庄家的仓库,每个庄家都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
这样一来,具有收藏价值的老茶基本被庄家控制,保守估计占了七成。
但茶叶是可再生资源啊,你就算把市面上的普洱买绝了,明年新茶上市,又是数以吨记,而且年年有新茶,根本买不完。
怎么办呢?我干脆把这个产业链都买下来不就完了嘛,生产多少,卖多少,卖给谁都我说了算,所以在扫货同时,港台、广东商人还开始陆续介入了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
云南省四大老品牌普洱茶生产企业之一的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在年秋天改制时,被香港长泰集团以万元人民币收购。
同年,有60多年历史早已资不抵债的大益茶前身勐海茶厂被博闻集团整体兼并,花一亿高价买了个商标和空壳子,这又是国内的投资集团介入普洱茶生产的典型。
很明显,资本志在长远,韭菜地是现买的,韭菜过几年再收。
但问题的关键是,20年前普洱算啥?你垄断就垄断呗,本来也没多少人喝啊。
真正的炒,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前面的都是准备工作而已。
从年开始,港台炒家就重金投入媒体,进行舆论造势。据说其中一个大炒家集团在普洱茶概念的推广上耗资2亿元。很多股东一开始都有意见,后来一盘算大家都认为很值。
而普洱炒作最成功的的一个事件,非“马帮进京”莫属。
年,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的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行程多公里,穿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
这支由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开始,便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