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仙客来 >> 仙客来繁殖 >> 聚仙宫

聚仙宫

白癜风可以抹药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49570.html
聚仙宫作者:陈群辉插图:张顺在杨陵李台街道办圪瘩庙村南侧,曾经有一座关中道最大的道观-----聚仙宫。因其建在凤凰山上,而凤凰山远看像一个疙瘩,故又俗称之为“疙瘩庙”。之所以说曾经,是因为仅仅30多年,聚仙宫已不复存在。传说在殷商末期,姜尚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辅佐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西周后,在古邰杨陵凤凰山南边的“封神斩将台”策封有功之臣和阵亡忠臣孝子,依据“封神榜”共册封了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和飞廉、恶来两位煞神,包括玉皇大帝也在此册封。随后,姜子牙在凤凰山上筹建了供奉各路神仙的道观,以供世人敬奉,所建祭祀众仙之道观便称之为“聚仙宫”。封神斩将台又称“教稼台”。传说年前,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拥有炎黄血脉,出生于古邰杨陵的周人始祖姬弃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尧帝推举他为农官,号后稷,并将姬弃出生之地有邰封于他,后稷受命在此筑台教民稼穑,所筑高台便称为“教稼台”。据永安村86岁的吴仪芳,86岁的吴杨德和84岁的吴志民老人回忆,年代之前,在聚仙宫正门南侧空旷平缓的土地上有一个高数丈的土台,当地人祖辈口耳目相传,把此土台叫作“教稼台”,也叫“封神斩将台”,在后来平整土地时被推平,自此不复存在。在聚仙宫正门西南侧有一口“八卦琉璃井”,从古至今水源不枯,清澈见底。此井之前是聚仙宫和其他道观的道人们日常生活取水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此井改为生产队灌溉用井。在八卦琉璃井的北侧,聚仙宫的西侧曾经有一座太白庙,古时凡遇天旱少雨,人们在此祈求雨水十分灵验,故又把八卦琉璃井称为“太白神池”。在太白庙与聚仙宫之间土崖下原来有一条古道,传说是姜子牙因凤凰山坡陡林密不便通行,便用打神鞭打出一条小径,供人们通行,此路目前仍依稀可辨。在八卦琉璃井西侧有一个六层的塔,于年被毁,被采访的吴仪芳老人就是当初拆除道观和塔的参与者与见证人。聚仙宫建设布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山而建有牌楼、山门、主殿、前后殿及后院,从南往北望去,鳞次栉比,参差巍峨。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和鼓楼。几位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就在钟楼的大钟下玩,钟的底部大约直径3米左右,他们七八个小孩围坐在钟下玩,也看不到楼顶。不知何时,古钟被文管部门运走后,至今无着,但此钟有明显标记,就是钟上镌刻有“聚仙宫”三个字,非常易于辨认。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核实和完善写作资料,便去聚仙宫拜访了住庙道人焦高垒,他是宗德道长的徒弟,属“高”子辈。第一次见高垒是6年前。那时因为道观衰败,香火几近绝迹,为维持日常开支,他便发挥自己会做饭的特长,白天隐去身份兼给饭店做厨师维持生计,但他未忘记师父宗德道长的遗志和嘱托,以及虔诚的向道之志,待忙完俗务便回庙里穿上道服,打理略显简易庙宇的日常事务。这是第二次见他,但已物是人非,他的师父宗德道长已羽化,聚仙宫原址上曾经很简易的一间庙宇已被拆毁,如今他跻身在聚仙宫西侧年新修的三宵殿,而三宵殿西侧后来修建的“姜嫄祠”和“后稷祠”已于年拆毁。在聚仙宫与三宵殿之间,杨凌示范区文物旅游局新立了几个石碑,包括年初次去聚仙宫,曾经掩埋在荒草中,由明朝刘九经所撰写的《新修聚仙宫碑记》和清朝江南安徽布政使马逸姿等所立的《重修聚仙宫碑记》两块石碑,让所来之人还能从所立石碑了解和寻找这里曾经的辉煌历史。道教场所的称呼有宫、观、庙、院、楼、府、祠、阁八大类,小庙则称殿、台、洞、堂等,道教对这些称号虽没有强求统一,但会根据规模和供奉神祇情况严格按照上面所述次序贯名。古时的“宫”,在中国古代专指帝王的住所,如紫禁城内皇帝的寝室-乾清宫。帝王的宗庙、御赐的神庙也可称为“宫”,如西藏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于公元七世纪的布达拉宫。因而,历史上凡称“宫”的宗教场所,都必须有皇帝的敕封,或者历史悠久原属帝王敕封的庙宇,或者帝王的宗庙才可称宫,其他非经允许和御赐,如擅自称“宫”,必招杀身之祸,由此可见,聚仙宫之所以称“宫”绝非偶然。年初次带女儿去聚仙宫时,在仅存的一间庙房里,曾拜访了现已羽化,在拙作《孤独的守望者》一文提及的宗德道长。据他讲,聚仙宫之前是关中最大的一所道观,因为道观规模庞大,各路神仙皆在此册封和供奉,故香火十分鼎盛。古邰国杨陵的聚仙宫称为上院,周至楼观台称为下院。聚仙宫是一个有故事的道教场所。明代许仲琳于隆庆、万历年间,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背景,根据古邰杨陵的川云关、后稷教稼台(民间称为封神斩将台)、聚仙宫、落兽村等历史遗存,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演绎而作的《封神演义》神话小说,通过具体形象化的故事,描写了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重新梳理了中国道教神仙谱系,为民间营造了许多新的神祗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各阶层对封神故事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玉皇大帝是古邰国人。传说姜子牙封完诸神后,唯独留一个掌管天庭的至尊之神玉皇大帝,准备册封自己,谁料泄露天机,一个叫张友仁的偷听到了,便提前钻到封神台的供桌下。待姜子牙封完诸神,准备册封自己时,已封的诸神好奇地问姜子牙“玉皇大帝封谁?”姜子牙说“有人做”。早钻到供桌下的张友仁听说后,急忙站出来说:“我就是友仁。”在众仙面前,姜子牙不便动怒,而且封神之事怠慢不得,便封了张友仁为玉皇大帝,而自己则与神仙之位失之交臂。姜子牙虽然说并没有被封为神仙,但他却是手持打神鞭,具有无上权力,可惩戒那些不服从管理,或者不安守本分之神的封神之人。至今民间建房时有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习俗,就是会用朱砂在黄表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并贴在房梁上,这是为了保证上梁和盖房时的安全,防止房屋倒塌和邪神捣乱,把姜子牙请来,作为镇宅之神敬的。关中民间过去的传统建筑大都座北朝南,正北一般都是大房,其他依次为偏厦,在正北大房屋脊正中有一个面南的蹲兽或者骑鹤的仙人造型,据说就是请的姜子牙,因为民间传说,只要姜子牙出面,百无禁忌,什么鬼神都会离得远远的,这都体现了古代人民期盼永久平安和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武财神赵公明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每个家庭过年时供奉的财神和许多生意人在生意场所供奉的财神即为赵公明。《封神演义》第99回“姜子牙归国封神”描述,姜子牙奉太上元始敕命,特敕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率领部下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四位正神,主司迎祥纳福,追逃捕亡。虽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但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掌管着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四名与财富有关的神仙,因而将赵公明奉为正财神。这些在古代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神话传说,所描述的先祖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想象、敢于创造和拥抱希望的民族特性。封神斩将台是神话传说中所描述的,从当地人曾将此台既叫“封神斩将台”,又叫后稷“教稼台”来看,“教稼台”应是封神演义中所描述的“封神斩将台”的原型,只是小说采用了更艺术夸张的表达和说法而已。从历史的角度看,“封神斩将台”亦应该是远古时后稷教民稼穑的“教稼台”。古邰杨陵作为周族先祖后稷出生和筑台教民稼穑之地,姜子牙在辅佐周室推翻殷商建立西周,周武王取得天下后,在先祖后稷诞生之地古邰杨陵曾经的教稼台上祈求上天、祭拜告慰先祖,封赏有功之臣,表彰忠勇之士便是合情合理的解释。《封神演义》第回“武王封列国诸侯”描述,武王归国后,姜子牙建议对天下诸侯和随行征战功臣封之爵禄,封树潘屏,以壮王室,与有关史料所记载的周武王归国后,对随他与殷商作战的诸侯与征战功臣以及先朝帝王后裔按公、侯、伯、子、男五等候爵位、不及五等者为附庸进行分封相符。据记载,其亲王、功臣、帝王后裔,共封有七十二国。在分封的72国中,有些是后稷的直系血脉,如周、鲁、卫、吴、蔡、燕、曹、霍、虞、毛等,有些此后则以封国为姓,亦从此亦奠定了中华姓氏文化的根基。由于各种原因,聚仙宫的历史记载非常不完整,甚至有些人为疏漏,对不熟悉聚仙宫历史和遗存的人来说,传说总是非常美好,寄托着人们对远古人文和农业始祖后稷的崇拜,对古邰杨陵曾经辉煌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但面对如今周边高楼群起,除了几块石碑已一无所有,凋零荒芜、荒草凄凄的聚仙宫遗址,谁能想到此处曾经拥有和承载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古时的辉煌和繁荣。据《嘉庆续武功县志》记载:永庆寺西有聚仙宫,俗名圪塔庙,有万历二年、三年、四十六和雍正八年碑,庙建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在聚仙宫西有池,取水祈雨多验;《民国武功县志》记载:太白庙在永安镇北土岭上,前有湫池,祈雨多验,俗呼为八卦琉璃井。新中国成立后,聚仙宫被改为圪瘩庙中学,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此庙尚在且非常完整。记得70年代末上初中那会,从建子沟中学去圪瘩庙中学取试题,凤凰山上庙宇巍峨,错落有致,规模宏大,令人不由得会产生敬畏之感,只是不知道《民国武功县志》为何没有聚仙宫的详细记载?但清朝与民国的武功县志均记载了至今仍存的“八卦硫璃井”,使其至今亦成为唯一辨识聚仙宫方位的地标性建筑。年初次去聚仙宫调研,在荒草中找到了碑体分离的明《新题聚仙宫碑记》和清《重修聚仙宫碑记》两块雕刻有瑞兽螭龙的碑首和残缺风化的碑体。碑首精细、栩栩如生的螭龙浮雕,小至每片鳞片都精雕细琢,刻画入微。碑首遒劲残缺的“篆额”雕刻,难掩人们曾经立碑时的肃穆庄严和鼎盛,亦记载着古人对出生于古邰杨陵这方土地的农业和人文始祖后稷的虔诚和膜拜。碑体雕刻的文字因保护不善,年久风化,字体大多已难辨别,但尚能辨别出明新题聚仙宫碑记为明进士、曾任文林郎、山东巡案,祖籍郿县,纂修成眉县首部县志《郿志》的刘九经所撰写。清《重修聚仙宫碑记》为武功生员李锡柱撰写,江南安徽布政使马逸姿、江南江苏按察使司焦映汉、厢蓝旗苏喇掌印白锢路、吏部候选州同张奇业等所立,均带有明显的官方性质,亦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弘扬。经多方查找,幸运地找到了上述碑记比较完整的碑文,以及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河南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创办关中书院,人称“关西夫子”,融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长安人冯从吾于万历四拾叁年(公元年)撰写的重修聚仙宫正殿的《重修正殿记》碑文。据万历二十年进士(年),祖籍眉县,曾任文林郎和山东巡案的刘九经撰写的《明新题聚仙宫碑记》记载,古邰西南隅有聚仙宫,坐落于“凤凰山”上,大概从元始之初就建成了。凤凰山,不绘而自秀,不封而自崇,天下第一福地。聚仙宫东邻凤头山,西据开花石,北界太阳坡,南暨渭阳楼,水色山光,左右相映。虽然现在规模变小且很多建筑已埋没,好在尚有碑记能考证。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年)正月初八,古邰突然电闪雷鸣,好似天鼓震天齐鸣,天空中出现了一幅玉女巨幅形象,大家惊骇不已,认为是聚仙宫衰败少祭,神仙发怒。便重修三清宫、玉象妙阳殿、三元都会司、雷祖神虎殿。庙堂高耸,殿宇林立,由于香火鼎盛,不久聚仙宫失火被毁。明世宗嘉靖年(年)仲夏,人们在聚仙宫旧址挖掘出一尊灵官铜象,一尊玄帝金象。大家都惊叹聚仙宫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道教久远的历史遗存,复重修三皇阁、玄武殿,恢复了此前道观的规模。为什么聚仙宫经久不衰,因为古邰人杰地灵,地灵则文化积存也厚重,道观诸神灵验,必然不会湮没道观。今树碑雕文以记,只能彰扬聚仙宫曾经盛名辉煌的一小部分。只愿聚仙宫来日香火鼎盛,能够保护天下苍生平安和得到上天的眷顾,保证天下太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千古如一日。冯从吾撰写的《重修正殿记》碑,以《庄子·天运》开篇,文字对仗工整,雅丽雍容,溢美之词,见于全篇。观察天地运行,日月交替,是谁闲暇无事推动运行而形成这些现象?云是雨水蒸腾而成?还是雨水是云降落而成?是谁闲居无事贪求欢乐而促成了这种现象?风起于北方,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在天空中来回游动,是谁吐气或吸气造成了云彩的飘动?只有神才会这样吗?神说,从管辖凤凰山的地方大王神被诸神所瞻望就能知道,这也是天庭众神都知道的事。至于为什么,只要到聚仙宫就能明白,因为聚仙宫是诸神成仙之地,那里供奉着所有的神位,不是说是没有原由的。怎奈年久大殿疏漏,当地人看到后伤心不已,便集资翻修,使大殿焕然一新。整体来看,聚仙宫大势严整,像凤凰的翅膀一样对称;殿阁参差,错落有致;楼宇峻起,像鸟的羽毛一样多。从今天的角度看,此碑记虽有些唯心,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的思维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但也能从其表述中足见其对天地神祇的敬仰之情,也证明了当初聚仙宫规模宏大以及在道教场所的重要性。清朝武功生员李锡柱撰写,江南安徽布政使马逸姿、江南江苏按察使司焦映汉、厢蓝旗苏喇掌印白锢路、吏部候选州同张奇业、武功县知事孙琮和西安、凤翔府以及武功、扶风、周至、眉县等生员、商人人于雍正八年(年)夏所立,由岐山县孙子头石匠上官操所雕刻的《重修聚仙宫碑记》,历数聚仙宫兴衰及重修的缘由。碑记载,武功西南有聚仙宫,亦叫凤凰山,历史非常久远。相传,很久的时候古邰天鼓轰鸣,凤凰山显现了一座金像,这也是载在碑记之中可以考证的。看地形,凤凰山如龙一样首尾相衔盘踞于此,其势犹若猛虎下山顾盼生情。从上看,又像一只凤凰展翅欲飞。自下看,又隐然像一只凤凰栖息于此。很长的条形山脉横亘于聚仙宫北面,渭水像一条玉带飘逸于南,山上建有三清宝殿、玉皇峻阁,中间有真武极宫,右有太白诸祠,真可谓殿阁参差,巍峨高耸,柏槐交映,金碧辉煌,秀美而不失森严,真是人间天府,地下瑶台,祈福之宝地。聚仙宫所在亦是古邰国国都遗址。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均此立碑保护。据扶风县志记载,在永安村向西到小村之间,年发现有宽约10米左右的秦汉城墙,出土了刻有“邰”字铭记的秦代鼎和温壶等铜器;年3月,在遗址西南米,法禧村东南,永安村西侧,西农大苗圃场西墙内外两侧,发现了古邰的一处铸铁作坊。出土了数百件铸造犁、锄三类农业生产工具为主的陶范与芯,炉壁、炉座与鼓风管残块,炼渣、炉渣、残铁块与木炭块等和附着有炼渣、铁锈的陶器与瓦片,还有秦统一货币后的“半两钱”钱模。确定此处铸铁作坊主要锻造农具,兼制铜钱。使用年代不晚于西汉早期,充分说明了古邰曾经的辉煌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年在法禧村北出土了高15.5厘米,秦代的“邰鼎”,形似年姜嫄村出土的“邰林共鼎”青铜器。年西北林学院基建中出土了多件铁犁、铧。西北林学院基建又出土了“邰亭”“邰市”砖、翁及罐等多件文物。在殿北湾、尚德、太子藏、杜家坡、圪瘩庙均发现从远古到秦汉的墓葬区,出土了大量的铜、铁、石、陶质的文物。据统计从古邰出土的文物标本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文化以及秦汉文化。根据《扶风县志》古城遗址记载,古邰遗址位于法禧村周围,包括殿背湾、尚德、石家,遗址区发掘大量灰坑、粗绳纹秦汉砖瓦、铸铁作坊遗址。这些遗迹和文物说明古邰上至远古的古迹、文物丰富,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是对史载后稷在古邰杨陵开创农耕文化,中国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传统农业过渡的一个重要补充。据《武功县志》记载,年考古专业人员在杜家坡西、圪瘩庙村西南分别发现两段长度分别为8米、28米,南北走向,大体在一线上的古代部分城墙夯层遗址,初步确认古邰城址即今杨陵车站南法禧村、圪瘩庙、杜家坡、徐西湾一带。据年出版的《杨陵区志》记载,年12月22日,经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论证,确认杨陵区圪塔庙周围地域系古邰国遗址。这些考古成果为确认古邰城遗址提供了证据,亦可与史书所记载的古邰城在此相印证。这些考古证据说明,坐落于凤凰山上的聚仙宫正处在古邰国城墙之内,据此猜测,聚仙宫最初也可能是周武王在姜子牙辅佐下推翻殷商,建立西周后,在先祖后稷诞生之地古邰杨陵的凤凰山上筑台建祠,告慰先祖,犒赏有功之臣所建的宗庙。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以《易经》为经典,以“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为主张的和谐思想和内涵,吸收融合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涵盖了孔孟的儒家思想以及墨家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内容,构成了道教宗教伦理道德主体,其发展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道教的“虚怀若谷、宽容谦让”思想形成的中华民族开阔的道德文化襟怀,“慈爱和同”和“济世利人”强调的和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左右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发表演讲,多次提到宗教,特别对于世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三大世界性宗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予以了高度肯定。著名学者魏德东教授对此评论道:“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传承仍然没有建立,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现状与人们的期待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中国人始终如一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无论贫富,祭奠先祖已成为融入血脉之中的文化,也正因这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增强血脉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绵延0年而历史从未中断的内动力。从年代,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变化,直到年前后聚仙宫最后一间庙房被拆除,使曾存续数千年、作为远古人文和农业始祖后稷文化的象征符号,寄托着古人对先祖崇拜、祈求天下太平的聚仙宫如今却已片瓦无存。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定位,守成创新,相得宜彰的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修复和继承发展,复活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与时俱进的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催进,而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遗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追求趋于荒芜而无所寄托。

(本文依据《杨陵区志》《咸阳碑记》《武功县志》《扶风县志》《眉县志》和实地调查及民间传说而作。年5月27日修改)

作者简介:

陈群辉,陕西杨陵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院长,杨凌作协会员。发表新闻报道及文学作品散见《大众美术报》《基层政工通讯》《杨陵资讯》《杨凌文苑》《西北作家》《西府文学》《中国日报网》《新浪网》《华商报》《校园网》《县功一家人》等刊物及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fz/8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