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817/5631700.html
年5月8日-7月29日,为配合G高速公路基本建设施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合作,对G高速公路墩麻扎至那拉提尼勒克段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取了一批重要文物和考古资料。 G公路尼勒克段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西南端的阿布热勒山南麓科林乡黑山头村至木斯乡乌吐村,由西向东全长60余公里,地处伊犁河谷中段的巩乃斯河北岸草原牧场。
G公路沿线航拍(自东向西)墓葬发掘区
1发掘概况5月8日-7月29日,共发掘墓葬座,发掘区位于公路路基范围之内,自西向东分为2标段和3标段。墓葬形制主要有地表石棺墓、竖穴偏室墓、竖穴石室墓、竖穴土坑墓。 以地表石棺墓为例,地表多为较规则石块,向下发掘后露出近圆形石堆,中部为石块组成的圆角长方形石棺,无盖无底,墓室填土中夹杂碎石。墓底人骨保存状况差,多数仅存个别散乱骨殖,且质地脆弱。
3标-M47地表石棺墓
竖穴偏室墓,现今地表多为大型圆丘状土石封堆,直径7-8米,高度0.7-1米,向下清理后留下内外石圈及中部石堆,石堆以下为墓室。墓坑中填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块,平面为东西向圆角长方形,深度多在1.5-1.7米范围内,在墓坑北壁开偏室,以条石封堵,与偏室对应一侧有生土二层台。葬式葬俗较统一,偏室内葬一人,一次葬,仰身直肢,头西脚东,头骨右上方有1-2件随葬品。
3标-M65竖穴偏室墓3标-M20竖穴石室墓
竖穴石室墓,封堆以下为竖穴石室,墓口由长条形石块排列覆盖,墓室由若干天然石板竖向垒砌,墓底不铺石板。墓向多为东西向,葬式为仰身直肢,头西脚东。竖穴土坑墓,现地表为草层,之下为规整的圆形石堆,人骨保存状况较差。总体而言,本次发掘的墓葬均有大小不等的封堆,盗扰严重,人骨保存较差,多残缺不全,少数墓葬人骨完整。
魏坚教授指导工作
韩建业教授指导工作
无人机航拍准备中
2资料整理与初步分析7月30日-8月18日,我们对此次考古发掘墓葬和出土遗物进行绘图、器物分类整理和描述。这批墓葬出土陶器、青铜器、铁器、骨器、金器、珠饰品、石器和角器等共计91件(组),多为当时的生活用品或随身佩戴的装饰品。陶器主要有罐、壶、杯、钵等,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质地,圜底器为主,平底器和尖底器较少;青铜器主要有刀、箭镞、铜镜等;铁器多锈蚀严重;骨器、金器和珠饰等多为小件器物且数量较少,以装饰品为主。
出土彩陶罐出土尖底罐出土青铜刀出土装饰品
就墓葬形制、葬式葬俗和随葬品来看,这批墓葬反映了若干不同时期文化遗存,最早接近公元前三千纪,最晚相当于汉代。墓葬中所见铜刀、铁刀、箭镞、马镳、羊骨等反映出游牧文化的特征。陶器中,针杉纹尖底罐有阿凡纳谢沃文化因素。另外,本次发掘中有两座墓葬封堆较大,规格较高,墓主身份地位可能较高。M68,封堆形制较为特殊,橄榄形,东西向直径35米,高1.35米,封土上铺一层石块,墓室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偏室墓,墓室已遭盗扰,封堆中出土的水波纹陶片可能属于匈奴文化因素。M69,为圆形土石封堆,直径34米,外围壕沟宽4米,封堆中部以下墓室为东西向土坑竖穴偏室墓,墓葬已遭盗扰,人骨残缺不全。据调查和航拍资料显示,M69附近有大量同类型墓葬,根据其分布规律和体量、形制等推断,年代大约在早期铁器时代至汉代,可能与伊犁河流域塞人-乌孙文化有关。
3标-M68封堆平面图
伊犁河谷水草丰美,气候相对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本次G高速公路尼勒克段发掘是我系“立足北方,放眼欧亚”发展蓝图中的一次重要实践。在魏坚教授的统筹安排、韩建业教授的悉心指导和新疆考古文博界同仁们的支持下,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本次G高速公路尼勒克段考古发掘圆满完成!通过对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和出土资料的整理,我们对其文化特征和年代有了初步了解。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为巩乃斯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框架提供了新资料,对研究伊犁河谷考古学文化序列,与伊犁河下游哈萨克斯坦境内同类型遗存进行比较,探索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价值。
发掘队员合影
人大考古队旗高高飘扬
参加发掘人员有本系博士研究生刘汉兴、特尔巴依尔、周雪乔,硕士研究生陈少兰、康晓慧、张倩、徐紫瑾、杨林旭,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阿茹娜,台南艺术大学研究生郑慧萍。伊犁州文物局孟红梅、关梅、托妮娅、马俊琰、张超等也先后参与发掘。器物图由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郝晓菲老师绘制。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尼勒克县文物局、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专家现场考察指导。发掘得到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尼勒克县文物局等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作者:康晓慧特尔巴依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