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根治 http://m.39.net/pf/a_4632315.html
6月23日,早晨,淡淡的清雾从山谷间绿油油的河坝里飘了上来,将半山坡上一个个白墙青瓦的小寨子掩映其间,若隐若现如人间仙境。白墙面蓝线条三层楼高的白岩脚村村委会活动室院坝前,一棵枝叶茂密的榕树上,几只鸟儿上下跳跃欢唱着。村委会活动室楼顶的“组组响”大喇叭,正播放着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耸立于村委会后山高大雄伟的板威高速河头一号大桥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与村头寨尾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声相互交响。从村委会活动室前的院坝望出去,一条条硬化公路如大山的动脉,在朝阳的照射下泛着白色的亮光,在山脊山谷间蜿蜒盘旋伸向远方。
白岩脚村村委会活动室。
这就是白岩脚村,曾经水城县发耳镇最贫困的深度贫困村,如今的欣欣向荣之地。
以前的白岩脚村,可不是这样的。
白岩脚村,位于发耳镇的西南边,离水城县政府驻地50公里,距发耳镇政府14公里,由以前的白岩脚和河坝两个小村合并而来,因马龙屯下3面状如刀削高耸入云的白岩而得名。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少田缺,以前的白岩脚,就是一个“穷”字的代名词。村里的人希望嫁出去,村外的人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老辈人都说,以前白岩脚的年青人娶个媳妇都难。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年初时,全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5%。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在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指引下,在市、县、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帮扶单位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和水城县市场监管局倾情支持,白岩脚村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内挖潜力、外找助力、激发活力,使白岩脚村在短短6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白岩脚村的变化,得力于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蜕变。
白岩脚村全貌。
思路一变天地宽
扶贫,扶志和扶智是关键。以前的白岩脚村,24个村民组几十个寨子散居在高山深谷中,尤其处于马龙大山二屯上的杨家屯、三屯上的赵家寨,站在寨子边俯视山脚下的河坝,悬崖绝壁陡峭得让人腿软。由于交通不便,不少村民从小到大娶妻生子没出过远门,年纪大一点的,到发耳镇上就算是进“城”了,更不要说到市中心城区乃至更远。信息的闭塞,局限了发展的思维。加上有些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作怪,以及部分村民喜欢顿顿喝酒上山抓雀子玩的生活习惯,以往,除了少部分人外出务工挣钱外,白岩脚村村民很多窝在家中,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包谷地,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康,富裕?他们没有想过,也懒得去想。就这样,穷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镇里组建了脱贫攻坚工作队,配强了村支两委班子,市、县明确六盘水广播电视台、水城县市场监管局帮扶白岩脚村。镇里领导、轮战干部、驻村干部、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一遍一遍往村民家跑,登信息、建档案、送物资、解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厌其烦做村民思想工作,一户一策帮他们理清发展思路;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种养殖经验,就近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出资或协调资金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和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在这中间,年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和水城县市场监管局共同出资6万元建设的广播“组组响”发挥了思想宣传阵地的大作用。
渐渐地,在不断的开导摸索中,村民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了,苦熬变苦干的思维逐渐冒头,办法路子也逐渐多了起来,在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观念成了主导。有外出打工传统的杨家屯等寨子,年青人你带我我带他,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挣钱,大把的钞票汇回来,年纪大点的在家发展种养殖业,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据村里统计,目前全村个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留在家里的,也都在镇、村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积极谋路子想办法,眼睛不再盯着包谷种了,喂猪养鸡种果树栽药材做生意跑运输,什么赚钱干什么。年,白岩脚村人均收入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3%,一举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今年5月底更是实现所有贫困户全部清零。
“你们不要认为白岩脚穷嘞,今年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开着车回来,加上本地买车的,全村户人家,就有四五百辆车停起,路上都差不多堵起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刘胜品对记者说。
白岩脚村河坝。
变的不仅仅是挣钱发展的好思路,还有环境卫生和乡风文明的转变。
以往,在一些偏远的寨子里,牲畜粪便遍地,一到下雨天落不了脚。为了改变村居环境卫生,白岩脚村强力推进“三新一清洁”,一年多时间里,召开群众会32场,动员群众余人次参与打扫卫生,发放奖励物资衣架、洗衣粉、盆、撮箕等物资余套。为激励群众养成良好习惯,发放衣柜个,衣架个。通过村里领干部带,如今的白岩脚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徐花线家干静整洁的庭院。
村民徐花线,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膝下有女无子,一家人为此自卑了几十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他和木匠丈夫苏学忠的思想观念也渐渐转变,在苏学忠生病期间,女儿女婿送他去治疗,轮换着天天守在身边,比很多人家的儿子还孝顺。苏学忠病逝后,女儿们天天换着来陪伴徐花线,家在发耳的三女儿还搬来和她长住。徐花线家院子干净整洁,院坝中间长着一棵高大的桑葚树,苏学忠当年凭自己手艺精心建造的老木房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为此,徐花线家被村里列为“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示范点重点打造。
记者在桑葚树树荫下与村民摆家常。
道路一变幸福来
在白岩脚村,至今还留传一句古老的民谣:“马龙三个屯,十人来了九人困,来的时候骑大马,走的时候拄拐棍。”一句民谣,折射出白岩脚交通之难。
由于处在马龙大山东北脊,直线距离近千米的陡峭崖壁,导致白岩脚交通极为艰难,就是稍微平坦一点的原河坝小村,以前也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一条砂石泥巴路勉强通到邻近的双井,根本难以通车。山高谷深岩陡,阻碍了村民看向山外的目光,圈住了村民走出“山门”的脚步。
山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无路出山的白岩脚人,长期困顿于大山,日复一日与贫困相伴。
种洋芋,不行,土质太瘦;种水稻,不行,稻田太少,每家斤左右产量;种水果蔬菜,也不行,全靠人背马驮,运不出去,即使运点出去了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就是喂头肥猪也难得卖出去。道路交通,成为制约白岩脚村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致富先修路,成为上上下下不二的首选。
修路,不是个简单事,在数十里长的陡峭山壁上修路,村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镇、村将修通白岩脚至发耳的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要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年,在原有的一条通村公路已经修通的基础上,另一条从发耳煤业连接的水泥公路又修进了白岩脚村。
通村公路的“大动脉”贯通了,通组公路的“小动脉”也非常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打响以来,白岩脚村修通了全村24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将一个个散居高山深谷的自然村寨连了起来,打通了偏远山村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也铺出了一条村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帮扶单位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和水城县市场监管局的协调支持下,县里投入资金万元,白岩脚村又修通了从苏家沟至段家寨的2.公里的四级路,改变了河坝和段家寨的产业布局,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河坝堤坝施工现场。
“近年来,在上级的支持下,白岩脚村建成‘组组通’公路19.2公里,串户路硬化平方米,庭院硬化平方米,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条件”。正在白岩脚村驻村轮战的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黄向东告诉我们。
路通了,一切都好办了。以前白岩脚的村民到发耳街上赶场,天不亮出门,天黑了才回到家,来回得一整天,靠人力背到街上的东西也卖不了几个钱,桃子、李子经常是烂在树上。如今,白岩脚的水果一车一车往外拖。依靠两条通村公路,村民们赚回了一笔笔钱,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骑电瓶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发耳街上了。”村民苏江淮说起现今的白岩脚非常自豪。
通的,不仅仅是路,还有水、电、讯。
在饮水安全方面,白岩脚村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完成了全村农户安全饮水管网铺设,建成二级存量池7个,建成大小水窖73个,基本覆盖全村所有农户,为全村村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提供保障。在电力保障方面,新增及改造10台容量kva变压器,实施电网改造10kv线路16.公里,/v线路21.公里,总投资.万元,提高了村民的用电质量,以前那种电饭锅都用不了的情况不复存在了。在通讯方面,电信部门在白岩脚村加宽了网络带宽,提高了网速,加密了基站,在每个村寨都有网络信号,在村委会门前的榕树下,记者收发照片和上网都很快。
这一切,在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还为白岩脚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一变财源开
发耳镇,立足自身独特的气候、土质等地理优势和传统种植习惯,正致力于打造全市的果蔬大镇。
白岩脚村也顺势而为,围绕果蔬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气候好的原因,在发耳,刚上市的玛瑙红樱桃能卖到40块钱1斤,后期上市的最低也能卖到8块钱。
河坝杨柳田组吴昌海一家,一直在外打工,5年前种了3亩玛瑙红樱桃,前几年因为道路不好,成熟的果子烂掉了也没有管,去年组组通公路和串户路全部修好后,他把樱桃运到发耳水果交易市场,一季下来卖了3万多元,初次尝到了产业调整的甜头。淳朴的村民是最看重实际效果的,吴昌海家的事例,触动了周边村民的心,今年,主动到村委会要红心柚、玛瑙红樱桃树苗的村民明显多了,村里简直分不过来,这其中有的曾是以前的“钉子户”,以前村里动员他栽果树是怎么都劝不动的。
村民现摘热情待客的蜂糖李。
“蜂糖李的市场同样很好,早期上市品相好的能卖到40块钱1斤,大批量收购价也能达到10块钱1斤。”六盘水广播电视台驻村第一书记高峰告诉记者。
杨家屯的蜂糖李。
白岩脚村盛产中草药野生头花蓼,很早就形成了头花蓼交易市场,每年村民采收野生头花蓼3至5吨,每斤1.5至2元。年11月,由贵州省铁投公司投入25万元帮扶村民建设中草药种植基地,种植中草药头花蓼,初期建亩示范基地,现已建成了初级加工厂进行筛选打包。如今,村民们在精品水果林下栽种头花蓼,一年收割三季,种一次可收割6至7年,收购协议价8-元/吨,大家又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好渠道。
头花蓼初加工。
据六盘水广播电视台驻村第一书记高峰介绍,白岩脚村全村耕地面积亩,年至今已种植蜂糖李亩、玛瑙红樱桃亩,年至今刺梨种植亩,年至今种已植红心柚亩。目前,玛瑙红樱桃、蜂糖李已逐渐进入丰产期,加上其他水果和中药材种植,将会极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村民的滚滚财源,带动村民稳步走上致富之路。
傍晚,采访结束离开白岩脚时,在盘山的公路上,一首当地调子的悠扬山歌传来:“太阳出来照白岩,樱花李花朵朵开,樱花李花惹人爱,感谢党的好政策。”
来源:微凉都
编辑制作:视听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