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出的日子
新闻线索
8月4日、5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桂英及其弟子于敏联袂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汉画像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做了为期两天的剪纸艺术培训。
先来两张我们抓拍的两位老师的工作照,看看咱们民间工艺美术家的风采。
78岁的王桂英老人及其弟子于敏
Part.1
现场展示环节
王桂英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但她的身板挺直,步伐稳健、思路清晰,话语流畅,谈笑之间留露出徐州人朴实与豪爽的性格。老人长期生活在农村,她的剪纸题材也主要是农村生活,如耕田、喂猪、摊煎饼、炸油条等。王桂英老人剪纸的最大特征是质朴自然,概括性很强,不做细致刻画,但她的刀法很耐人寻味,多作弧线,劲健挺拔,率真自然。王桂英老人剪纸时很少打样稿,能够根据纸张的大小,自由地剪出各种图形,画面形象与空间布置极其生动自然。
王桂英老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敏老师不时“翻译”成普通话
展示完宝贝,王桂英老人摸过剪刀和纸,开口便震惊全场:“不要把它当成一张纸,这是一个空间”。老人边剪边讲,阐明其剪纸艺术的独特之处——不打草稿,直接剪。
王桂英老人为学员们做剪纸示范
王桂英老人现场示范作品《耙地》
PART2
手把手教学环节
对于剪刀,我们学员很多人都好些年没有摸过了。于是,于敏老师裁纸、折纸、摸起剪刀便剪起来,一边剪,一边说:“剪刀别看大,其实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即多转动纸张;纸张可以三四张一起剪,这样不容易损坏……”没多久,一只可爱的、想吃萝卜的小兔子诞生了。
于敏老师示范大剪刀的用法和不画草图直接剪的基本功
王桂英老人也利索的很,于敏老师讲话的功夫,她的剪刀也没闲着,树枝下一只闻着萝卜香味的兔子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两只兔子,让大家兴趣高涨。大家摸起剪刀,也准备大展身手,结果上手才知道,哪有那么容易!
纵然不容易,学员们怎么突破呢?我们重点看看男学员——一帮老爷们儿的镜头吧。
这帮老爷们这么认真,咱们女学员也不能落后呀!继续图片为证。
两位老师在两天的时间里,就这样现场示范,边剪边讲,逐个辅导每位学员,修正每位学员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耐心地教授剪纸艺术,带着我们过了两天“铰出的日子”。
PART3
教学现场的嘉宾
过去17年坚持以王桂英老人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对象的马凯臻教授(本项目前期授课专家)再次来到王桂英的身边,为我们解读王桂英的生活和剪纸创作,并解答学员的疑问。随着马凯臻教授的讲述,学员们为王桂英老人这一生的磨难而感怀,也更深入理解了马老师所说的“只有剪纸才是消解她命运多舛的灵物”这句话。马老师深情地提到:他愿意把王桂英的剪纸称作拉呱,称作乡谣,还因为王桂英对生活的描述从不放弃最平凡的家常琐事。她总是敏感地发现生活的细节,并提取到她的作品中,让人们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鲜活。如作品《挖荠菜》《扯电线》《给钱喝汤》《打水泥板》《晃香油》《上坟》等,这一点也正是王桂英的剪纸与传统剪纸的最大区别。传统剪纸的题材固然十分广泛,但最常见的还是“鸳鸯荷花”“麒麟送子”“耄耋富贵”“连年有余”等赋予吉语、托物寄意的“小品”“花样儿”。现实题材虽有涉及,但比之王桂英的作品,便感觉缺了些对生活的全方位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