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这些关于清明的事儿,一定讲给孩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

清明在仲春、暮春之交,这一天,父母们会去祭奠祖先、缅怀先烈。除此之外,在清明时节,“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一片大美好春光下,父母也会选择带孩子一起去踏青、郊游、感受生活。

那么清明这一节气的由来是如此,那么清明这一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当孩子向您问起这些时,你是否知道该如何回答呢?

清明节的由来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今天,清明节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呢?

清明扫墓,与如今已鲜为人知的寒食节有关。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

谈到寒食节,就要说到一个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因此产生。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在唐代,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被确定下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也因此产生。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呢?

当今的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踏青访春”。这和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民俗专家说,汉朝已有上巳节。上巳节最早是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上巳节节日盛景的描绘。

由于上巳节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大地一派生机,春意盎然。人们在扫墓之余,就在郊外聚会冷餐,古时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不一而足。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由来已久。秦以前就有了,唐朝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春游踏青

清明节本为踏青节,时仲春与暮春之交,冬至后第天。

春日阳光中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感悟生命自然,自然是神清气爽。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就吸收了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的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也就是临河洗浴,祈福消灾,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荡秋千、蹴鞠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古时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而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游戏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今天已演变为足球。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插柳植树

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柳树成荫。

清明戴柳插柳风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祈求长寿的意蕴。

又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折枝纪念,群臣纷纷效仿。

又传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或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放风筝

清明时节放风筝从来就是人们喜爱的活动。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射柳斗鸡

古时清明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盛行斗鸡,会一直到夏至止。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这一习俗早已消失,阳光下听听鸽哨,不失为一乐趣吧。

蚕花会

“蚕花会”是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蚕乡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清明,这样养生

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早春的街头,“短袖与棉袄齐飞”的情况并不少见。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鸡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

菊花茶养肝利胆,散冬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

春困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要解决春困,多睡反而不是办法。因为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其实,不妨经常开窗透气,使室内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犯困时,闻一闻风油精、清凉油或花香,或撒一些花露水;选择听一些动感的音乐等,都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

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

对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

有些人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感冒,除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疼,还伴有眼痒、流泪、鼻痒等症状,其实这不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症。专家建议,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应尽量躲避花粉;好天气时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遇干热或大风天气,可关闭门窗或加挂窗帘;如果天气许可,最好每周清洗更换床罩、被单。

一起读首清明诗!

1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2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3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5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这些名家笔下的清明,越读越有味道

下面为大家收集了多位名家、名人笔下的清明,与孩子一起聆听这些对故人往事的追忆,这个清明也将有别样的意义。

清明,我们祭奠先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名家们的笔下,自然也少不了对祭祀祖先的回忆。在叶圣陶先生笔下的香炉蜡盏、袅袅烟火中,缅怀祖先也多了一份神圣……

叶圣陶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节选自《过节》

清明,我们缅怀逝者

除了祭奠祖先,缅怀故人也给清明节平添了几分哀伤。中教君想起了这篇邓颖超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感人之作。在海棠花树下,似乎隐约可见邓颖超抚花思人,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和真挚情感,真切动人……

邓颖超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二十六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已经过去了,这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节选自《海棠花祭》

清明,哀伤却也有明媚的生机

清明似乎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祭奠中直面传统文化里往往避讳的死亡,却又在踏青时欣喜地触摸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于是,我们就在丰子恺的笔下看到了一群"借墓游春",将清明扫墓视作一件无上乐事的儿童,令人不禁莞尔。

丰子恺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因此大家高兴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

第三天上“私房坟”。我家的私房坟,又称为旗杆坟。去上的就是我们一家人,父母和我们姐弟数人。吃了早中饭,雇一只客船,慢吞吞地荡去。水路五六里,不久就到。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节选自《清明扫墓》

清明,如果给它加上一抹“感恩”

我们说了清明中的祖先与故人,说了清明中晦暗的死亡和勃勃的生机,也说了清明带来的哀伤与轻快,清明于我们有着道不尽的文化意义。而中教君发现,有人在这个日子说起了“感恩”……

阎崇年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

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地球绕日,运行不息,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

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

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后面介绍)。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苏轼有著名《黄州寒食帖》传世。

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

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

六为扫墓。

总之,清明节期间,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当然,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是“感恩”。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来历,有个历史故事。

《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早年患难,四处流亡,备受屈辱,历尽磨难。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重耳在没有饭吃时,“饥而从野人乞食”。传说重耳一日饿晕,介子推“割股充饥”,就是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重耳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回到晋国,做了君主,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封赏旧臣时,介子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不求功禄,未受封赏,晋文公是忘了封赏介子推,还是另有考虑呢?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介子推隐遁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南的绵山),后来死去。晋文公为感恩介子推,传说封此山为介山。后人编出介子推遗留给晋文公“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诗。

其实,人们在清明时节,祭扫祖坟,感念深恩,比此故事时间更早。清明扫墓,是老北京的一个传统习俗。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书里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居民,或乘车骑马,或徒步行走,男女老幼,带着供品,去到郊外,清明扫墓。

实际上,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于先祖,《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为什么要事亲呢?道理很简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大恩大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古人很重视孝,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扫墓活动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于先贤,对直系血缘祖先是这样,对中华共祖黄帝也是这样,我去瞻仰过陕西黄陵,现在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要举行海内外华人的庄重公祭。对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先贤,还有对元、明、清三代为北京、为国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谦、袁崇焕等先贤,以及其他先贤,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节扫墓期间,别忘记他们,要敬祭先贤。

于先烈,一百年来,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为民众的正义,为抵御外敌侵略,为救民于水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值得后人敬仰,也在清明节进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感恩,则重在敬。儒家学说,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时时敬,事事敬,处处敬。就是每念、每时、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人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养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值得记取。

一首清明诗,流传千古,每年清明都会被人们反复吟诵;一幅清明画,堪称国宝,却很少被人提及。同样是清明时节的主题,为什么会有两种境遇?

——节选自《清明时节话感恩》

我是课程推荐分割线

乐牙蒙学,由办学十年,树立良好口碑的朗悦英文学校团队潜心打造,为幼儿园阶段孩子全面发展,奠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新课程体系。乐牙蒙学专注幼小衔接和无锡名小升学,旨在通过科学方法培养孩子观察,专注,记忆,表达,思考五大能力。塑造热情,好学,自信,坚毅的四重品格,让能力强,品格棒的孩子不仅进入名小,更有潜力适应未来的学习。

课程内容

蒙氏体系+智主学具+名小衔接

观念识字+分级阅读+通感脑语

启蒙英语+自然拼读+分级阅读+语音系统

年幼升小考试中,乐牙蒙学“三桥一外”录取率%,80%的学生被大桥或金桥录取!快快加乐牙蒙学为好友吧,可以直接咨询课程或电脑预约测评孩子现阶段能力发展情况,我们也会针对孩子的现状进行指导帮助哦。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学基金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bc/1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