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客家商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天下诗林社社长、郑州仙客来坊度假园区名誉董事长范国甫先生之倾情力作《客家谣》,于近日隆重出版发行。
该书由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世界客属总会总会长、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先生题字,分别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部地方志与长城研究所研究员任崇岳先生,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华世界民族和平展望会会长刘盛良先生写序。并附有闽台客家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环球客家》签约作家、中华世界民族和平展望会秘书长、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姜彦震先生,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常委、秘书长兼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勇锋先生,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天下诗林》主编王国钦先生的评论文章。该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为该社“嵩岳诗丛五人行”中之一册。
《客家谣》以恢宏的气势,朴实的风格,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客家人故事。该书以朗朗上口的诗词、歌谣形式,对客家人的迁徙、围屋、方言、名人、姓氏、郡望、山歌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使人们对客家人、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读来给人们以难以磨灭之印象。
感谢范国甫先生,感谢《客家谣》一书,为我们带来文化、知识诸方面的精神享受!
范国甫,男,年7月生,河南临颍人,先后在中共临颍县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厅从政,年下海经商。现任郑州仙客来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国》特辑编委会副主任、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郑州诗词学会副会长、天下诗林社社长。曾在《诗刊》《中华诗词》《半月谈》《奔流》《郑州日报》等4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诗词余首。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范国甫诗词集》。《仙客来坊仙客来——范国甫诗词集(——)》一书正由大象出版社校对出版中。
吴伯雄先生为该书题字
序一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一书中说,写诗能否成名,要看他的天分如何,“与诗近者,虽中年后,可以名家;与诗远者,虽童而习之,无益也。磨铁可以成针,磨砖不可以成针。”这是说,对诗歌有悟性的人,虽到中年以后才学,也可以成为名家;与诗歌缘分浅的人,即使从孩童时开始学诗,也没有益处。磨铁可以成针,但磨砖却不可以成针。国甫是中年以后学诗,从而成为诗人的。自《范国甫诗词集》于年由作家出版社梓行,短短5年时间,国甫的第三本长篇叙事诗《客家谣》又将剞劂问世。他商业弄潮之余笔耕不辍,这种精神,可圈可点!
客家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门显学。所谓客家人乃是中原汉人迁徙避乱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清人徐旭在其《丰湖杂记》中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辞海·客家条》说:“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有徙,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北京大学已故的王力教授在《汉语音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客家人有自己的居住区域与客家语言。近二十年来,有关客家的著作不说汗牛充栋,大约有百本之多是确切的。但是这些学术著作考证繁琐,叙述冗杂,而文采不足,因此传布不广。《客家谣》则以恢宏的气势,流畅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客家人故事。
国甫是河南省客家商会名誉会长,又做过天下客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创办了《天下客家》杂志,因此对客家人的状况了若指掌,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这篇长诗对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围屋、客家方言、客家名人、客家姓氏、客家郡望、客家妇女、客家山歌、客家社团均有切中肯綮的描述,林林总总使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本书有以下特色:
一是熟悉历史,所述内容均与历史契合。本书虽是诗歌,但可作信史看。开篇便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客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奔?
何人能破译?何人能追寻?
一曲《客家谣》,广为天下闻。
“何人能破译,何人能追寻?”问得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便对客家进行了研究,《客家源流考》便是滥觞之作,但那本书多半在学者中流传,引起的反响不大,国甫的《客家谣》一书则把客家的故事传遍了千家万户。诗中引举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也与历史记载分毫不爽:
五次大迁徙,造就客家人。
赣南为摇篮,闽西是祖根。
梅州作客都,独标客家门。
如今广东的梅州、江西的赣州、福建的宁化是公认的客家中转站和集散地。
又如《客家妇女》一书把客家女子的勤勉贤惠描述的淋漓尽致而又可与史实相印证:
客女勤劳甚,吃苦天下闻。
日出下田地,夜晚相夫君。
生儿又育女,家务集一身。
《清稗类钞·风俗类·大浦妇女之勤俭》描述广东省大浦县的客家妇女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简约,绝无怠惰骄奢之性,于勤俭二字当之无愧。至其职业,则以终日跣足,故田园种植,耕作者十居之七八。即以种稻言之,除犁田、插秧多用男子外,凡下种、耘田、施肥、收获等事,多用女子……总之,大浦女子能自立,能勤俭,而艰苦耐劳诸美德无不具备,故能营各种职业以减轻男子之担负。
清代《嘉应州(即梅州)志·礼俗卷》也说:
州俗土瘠民贫,山多田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之妇女。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织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絜之于古,盖女工男工皆兼之矣。
古人连篇累牍,用一大段冗长文字阐述的问题,《客家谣》只寥寥数语便交待清楚,且与史籍吻合。说是信史,并非虚妄之语。
二是音韵铿锵和谐,朗朗上口。诗歌须铿锵和谐,读一遍便能背诵方为好诗。读《客家谣》使人想起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开头两句“进了村子不用问,大小石头都姓孙。”年青时读过一遍,便过目成诵,至今还记忆犹新。《客家谣》中不乏这样的段落,如:
首迁始两晋,五胡乱华宸。
战火遍地燃,百无一生存。
衣冠南渡者,八姓入闽门。
读来婉转浏亮,言简意赅。宋人梁克家《三山志》云:“永嘉之末,有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昔实先之。”刚好是八个姓氏。此言所言不诬。又如:
一部客家史,亿万辛酸人。
万里播迁路,千年颠沛身。
异乡作故乡,他境安我魂。
短短六句话把客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播迁,卜居异乡的艰辛和盘托出,细读这几句诗,真使人感慨系之,泪眼潸潸!这几句诗不但韵脚整齐,而且情真意切。清人袁枚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难其雅之,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惟其情真,才能做到雅,这几句诗便是范例。
三是信手写来,不过分雕琢,不过分计较声律,这是《客家谣》的又一特色。明人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书》一文中说,写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客家谣》中客家民俗、客都梅州、客家妇女都是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没有刀削斧凿痕迹。显得朴素自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主张“断章不检,积局不恒。”也就是说写文章处理章节有一定的法度,积字成句却没有常规。所谓没有常规,应是不必太拘泥于格律。当然写诗词要遵循格律,但又不要食古不化,以辞害意,毛泽东主张尊重规律,但又不要被规律束缚住。唐顺之也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沈约是主张写诗要严格按照规律的始作俑者,但他没有留下一句让人记住的诗,陶渊明不十分计较声律,却留下了不少第一等好诗,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客家谣》中许多段落若按声律计较,不合乎平仄者甚多,但读来却酣畅淋漓,何则?既尊重格律但又不受规律束缚是也。
《客家谣》中用力最勤,着墨最多的是《客家诗文》和《客家名人》两部分。国甫用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功夫,把客家人所有著作及所有客家名人一一胪列,没有遗珠之憾,也值得称赞,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客家谣》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年我为国甫的第一本诗集写序时曾有“挑灯夜读国甫诗,清新流丽可点圈”的俚诗,而今国甫的诗日臻成熟,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当不是溢美之词吧。
祝国甫有更多更好的诗词问世!
任崇岳丙申年冰月上浣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年8月13日上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世界客属总会总会长吴伯雄会见了由范国甫名誉会长率领的河南省客家商会商务考察团。图为吴伯雄(右)与范国甫(左)在交谈中
仙客来坊欢迎您!
审稿:邵馥伟
编辑:子秋
欢迎长按下方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