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国画大家乍启典一生苦学终成

乍启典(年3月28日—年7月19日),字徽五,号鲁北一民,斋名挚典堂,一九二二年生于田横故里(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一木匠世家,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底层”的乍启典,在画坛辛勤耕耘达五六十个春秋。他一生坎坷,历遭磨难,但对祖国对人民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一改旧时舍弃、冷逸的色调,饱蘸激情,以大笔大墨、大红大绿、大起大落等符合民族审美意向的独特手法,把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平民化艺术,赋予了新的色彩与生命,升华了过去对花鸟一般是小画、是点缀的概念,把花鸟小品拓展为鸿篇巨制,开创了花鸟画的新路子,使作品产生了视觉冲撞力和感召力,倾泻着勾魂摄魄的东方神韵,深为广大读者所挚爱。他的丈六匹巨幅国画《松鹤图》悬挂在全国政协礼堂;其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及友人,并被中南海和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聂建军

他年出生于灾难深重的民国战乱时期一个木匠世家,自幼家境贫寒,七岁始入乡村私塾,学习未逾四载便被迫辍学。战乱、饥荒、颠簸、流离伴随他度过了苦涩的少年时代。他酷爱绘画,少小随父学木工时,就习做雕花细活,钟情花鸟虫鱼、山水亭榭等民俗吉祥图案的雕凿制作,也由此点燃了他幼稚心灵中朦胧的艺术冲动。白日里,为生计辛勤劳作,晚上,他用家里的锅底灰作墨汁,或用燃烧未尽的树枝为炭笔,借着忽明忽暗的豆油灯光,在粗如树皮的毛边纸上进行各种素描练习。艰难的家境与原始简陋的学习条件砥砺着他倔犟的从艺人生。“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占领了他的家乡高苑城。日寇以种种手段威逼他去充当苦工,修筑炮楼。他饱尝了亡国的悲恨,也激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热忱,虽遭受几次皮肉之苦,而他却从未与贼寇妥协,瞅准机会藏进了工地近旁的锦秋湖芦苇荡,终于逃出魔掌。新中国成立后,他欢欣鼓舞,与当地民主政府密切取得联系,充分发挥个人专长,积极投身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及婚姻法颁布等运动的大潮中去,制作标语、绘宣传画,用他的画笔,尽情地抒发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新中国的挚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腥风血雨的年代,苦寒磨砺的环境,聪明睿智的才思,想往艺术的追求,使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忠厚仁义、爱憎分明的品德,敏行讷言、内向多思的性格和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的精神。才自内发,学以外成。对绘画艺术的痴迷追求,加上他悉心探索,心领神会,渐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随着绘画技艺的长进与木工制作的实践,而立之年的他就成为名闻家乡小清河两岸能写会画、细雕巧镂的民间能工巧匠。正如他的自题诗:“白纸一张生农村,家贫辍学做木人;痴爱书画苦无导,师法造化自耕耘。”

不惑之年,他的艺术创作日臻成熟,先后担任地区农展馆、京剧团、人民剧场、大众影院美工、总设计师。他在麻布、木板上挥洒油彩、水粉,尽情挥毫泼墨,其乐融融。工作之余他就潜心研读历代名画佳作,远学宋元山水的严谨笔法,近学明清诸家恣肆豪放之神韵,心慕手临,废寝忘餐,研精钩深,穷幽极微。他崇尚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传统型大家名宿,还对徐悲鸿、张大千等融合型大家在吸收西方素描、构图、油画、水彩的艺术处理方面深研覃思,细究中西结合、古为今用的深蕴,博纳余韵流风之精邃。他既追探前人的成功之路,更学他们把“心、情、意、志、魄”熔于一炉的艺术创作境界,打造着攀登艺术殿堂的阶梯,创作了一大批以工农业生产为主要题材的作品。他曾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数十次步行到黄河码头写生,上渡轮体验生活;还多次深入到基层油棉厂采景,与一线工人促膝交谈,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经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一幅反映繁忙运输景象与劳动者昂扬风貌的《道旭渡口拖运忙》和一幅体现农业生产大丰收的《银山朝晖》成功问世,两幅画作一举入选全国第四届美展。由此,他在全国崭露头角,誉满省内画坛。才智与磨砺、勤奋与拼搏,造就了他这颗从社会的最底层一跃而跻身于全国画坛的新星。即使在十年动乱年代,他仍然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持之以恒,笔耕不辍,一支画笔随时代墨彩扬辉。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暖了驰废待兴的画坛。年近花甲的他焕发了艺术青春,他饱蘸着时代的浓墨重彩,创作了国画作品《春满人间》。此后,拥抱祖国的春天,描绘祖国的未来,讴歌改革开放,成为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主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孜孜探索绘画艺术的同时,他政治上也不断追求进步,在六十一岁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和理想。

笔随时代、扬善刺恶是他自学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墨合为时而著,书画合为事而作。他坚持实践着“歌颂善美,反对丑恶”这一新时代的文艺思想,以激越的笔墨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反映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这种时代情怀融入笔墨,又促进了他艺术的长足进步。他有不少作品以表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为主题,讴歌新风,针砭时弊,能使人透过画面,体味其深藏的内涵。他把开口大笑的石榴和延安窑洞巧妙地构入一图,热情歌颂延安精神光芒四射、硕果累累;为赵一曼纪念馆绘制的《松鹰》,热情讴歌了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精心创作的《铸剑斩暴》,深情地抒发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誓灭贼寇的豪情壮志,严正地痛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为庆祝香港回归,他特意创作国画《同本异彩》,以大写意的笔法,浓墨重彩,一株牡丹枝繁叶茂,同时盛开红白两色花朵,栩栩如生,象征着祖国与香港根根相通、心心相连、密不可分的华夏情怀;他还匠心独具,将繁花盛开的杜鹃巧妙地组成祖国地图形状,一轮皓月当空照耀,并在画上题诗:“莫忘历史鸦片战,泪血染成红杜鹃。今日香港归祖国,共庆民族大团圆。”

在《硕鼠图》中,两只老鼠吞噬国库而被拘捕,他配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的题跋,大胆揭露贪官污吏,痛快淋漓,直抒胸臆。《醉悔图》中,钟馗倚酒坛而卧,靴子脱落,衣衫邋遢,以简约朴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贪杯者的一身酒气,满脸懊悔。画上题诗:“昨受佳酿礼,贪杯醉如泥,醒来剑被盗,何以降鬼魑。”鞭挞了受贿渎职的贪官污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粒粒皆辛苦》似在不经意中挥洒出的几片浓淡相生的长叶,以积墨法用胭脂和朱磦画出五穗饱满丰硕的红高粮,主题鲜明,立意简朴,并题诗:“一粒粮食莫看轻,多少汗水浇灌成,每馔想起罢宴剧,何日刹住吃喝风?”一针见血地痛斥了当今吃喝浪费等不正之风。

古稀之年,笔耕逾勤,他的绘画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在充分汲取农村、厂矿等大量基层生活绘画素材的同时,他遍访了新马泰等东南亚诸国,进行多层次的艺术交流和考察写生,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艺术思维。他的画作虚实相间,枯润相生,形神兼备,老辣朴拙,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抑或山水,都展示出一种气韵灵动、端庄郁勃、苍劲凝重的生命气息,更充分体现出他深邃厚重的文化艺术底蕴。寿登耄耋,他的创作灵感倍加旺盛,艺术趣味更为宽泛,熊猫、鳄鱼、海豚、企鹅、松鼠、芒果、菠萝、蝴蝶兰、仙客来、风信子、鸡毛竹,这些历代名家不曾涉猎的题材,他都能信手拈来,自由挥洒,笔简情深,艺术素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进入新世纪,他的艺术成就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国画展,他的74幅精品画作连展一周。丈六作品《芭蕉》《蒲湖鱼鹰》《紫气东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雏鹰》《秋鹭》《鹈鹕》《非州鹳》《海棠八哥》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旱莲》《芙蓉》《侣人树》《铁树含苞》水墨神化,滋润灵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评价他的画展:乡贤登大堂,一展动京华!之后,他的作品《蝴蝶兰》《寿兰》作为国礼,相继赠送与外国首脑。

他的爱国之情、爱乡之心始终炽热而强烈。他20余次参与义卖活动,捐献画作60多幅,募集善款近万元,用于希望工程、助残事业;赈灾救灾他伸出无私奉献的援手;抗击非典,有他慷慨解囊的身影;家乡小学校舍改造,他一次性捐出20万元;故里整修道路,他冒着酷暑亲自送去10万元……

他数十年探幽索微、濯古来新、虚怀勤学、不懈耕耘,终于驰誉艺坛,成为一代大写意国画大师。他曾自述:自己是苦难的一生,是乐观的一生,更是幸福的一生。又自题诗:“老骥未衰厌旧枥,壮心不已追少年;盛世腾欢嫌日短,激情无倦恋忘还!”

谁会想到: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木匠,成长为一个享誉九州画坛的国家一级美术师;谁又能想到:他由一个农村普通的绘画爱好者,成长为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大写意国画大师!

他的名字叫——乍启典,字徽五,号鲁北一民。

乍启典雕塑像

年1月18日,已故著名国画家乍启典先生雕塑在山东省高青县文化广场落成。该塑像采用优质汉白玉雕刻而成,雕塑像高6米,底座高3米,总高9米。雕塑底座前为中共高青县委书记徐培栋同志亲笔书写的乍老生平简介,对先生的一生做出高度评价;雕塑底座后为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季羡林先生为乍老的题词:“一生苦学,终成大器”。雕像再现了乍启典先生湿地写生的场景,先生右手握笔,左手拿本,目光深邃、极目远眺,凝神构思画作,脚下衬托仙鹤、芦苇,表现出了先生一丝不苟、潜心创作的精神。

乍启典先生天资灵秀,自学书画,几十年来探幽索微,濯古宋新,虚怀勤学,终驰誉艺坛。其花鸟、人物、山水均奇趣脱俗,造诣非凡。其一生苦学、大器晚成的艺术经历,与白石翁相似。先生的国画精品《蝴蝶兰》等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乍启典先生是高青的自豪和骄傲,先生与高青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多年来始终







































甘露聚糖肽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疾病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bc/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