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的思念
文/李文宏
生活是一首歌,娘家和我一起唱;生活是一首诗,娘家和我一起吟;生活是一幅画,娘家和我一起描。我思念娘家的一草一木,那种思念像酒般的思念,一饮就醉,醉时就用全部的热情读这忧伤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那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那种思念是我心底里的依恋和牵挂,是对昨天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题记
秋天的娘家小院
秋天,娘家的小院是一幅醉人画卷,丰收的果实争先恐后排着队来向主人报到,艳丽的色彩是流动的秋味,滋润着我儿时的日子。
你看,东边的墙头上,是一株株南瓜,一个个枕头似的南瓜挂在墙上,露出了金黄色的笑脸它们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红,真像一盏盏红彤彤的大灯笼,挂在架上。
南面墙上是密密麻麻的豆角,高高的挂在墙头上,牵着藤儿,和墙外的树枝缠绕在一起。由下向上望,一串串豆角悬着,在风中,轻轻的摇摆。墙外小菜园里种着韭菜、大葱、小葱、小白菜、油菜、芫荽等叶类菜,还有茄子、尖椒、架豆、无丝豆、扁豆、黄瓜、等瓜果类蔬菜,都长得水灵灵、郁葱葱的。特别是黄瓜种了十几棵,顶花带刺,生着吃也很独特,非常新鲜脆嫩。
不远处是水汪汪的紫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叫人直流口水。
那株挨着墙角的桃树,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它丰硕的果实展现在人们面前。又红又大的桃子,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把树枝都压弯了,那果实甜甜的汁液似乎要往外溢。摘一个尝尝,让你口“福”心服。
金晃晃大玉米棒晾在院子里,扎着大围裙的老妈妈,满脸笑容,乳牙未脱的小侄子啃着大红的秋苹果,躺在玉米堆上晒阳光,不停地挥着小手同空中飞过的小鸟撒娇。大约一周以后,父亲和哥哥们就开始在院子里搭建起玉米楼,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攀爬上去玩,经常从上面拿下来玉米棒炒玉米花吃,也和家人们一起搓玉米粒,背到碾房磨成大喳子,玉米面……玉米楼留下童年里欢乐,凝聚着一家人辛劳和汗水,也像灯塔一样,年年燃起希望的航标,是存放玉米的凌空粮仓建筑物,俗称苞米楼子或者叫苞米架子,是根据它建在凌空、由木材分层搭起,状似楼房状,所以都这样称呼。玉米楼的建造并不复杂,用料也没啥讲究,把四根比较粗而直的柱子,挖坑埋在地下,然后再用横木分上下绑成架子以固定。在离地面大约一米左右的半空中,用木板铺好底,在上面的四周用木板或木棍、向日葵秸杆,高粱杆等物,像鸟笼一样围住,空隙以不漏掉玉米棒为宜。玉米楼的正面留一个小门,用来装取玉米棒子的进出口,如果存放的玉米超出了小门,就在玉米楼里面用多块木板儿横在门口,逐块加高,用来挡住楼子里面往下滚的玉米,然后根据玉米的多少,决定木板摆放的多少和高低。玉米装满后,有条件的可以在上面加上铁皮或塑料棚盖儿,用以挡雨,没条件的可用木杆做檩,上面苫上草,或草帘,植物秸秆啥的,以免漏雨使玉米发潮变霉。
玉米楼子,是冬季保管玉米最好的办法,楼子里装的苞米由于离地面很高,可以防止老鼠和家畜、家禽糟蹋。楼上壁留有缝隙,通风好,能有效地避免粮食受潮发霉烂掉,同时玉米装进玉米楼子,玉米就不用着急脱粒,不用往已经很拥挤的仓房里放。玉米楼子别看它其貌不扬,又不是正规的家产和建筑物,但是,在屯子里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是竖起来的广告牌。玉米楼子里苞米装满满当当的,最起码让人说这户人家日子过得是不愁吃的。若是玉米楼子空空荡荡,就说明这户人家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虽不能说明他是否要挨饿,但起码说明他家没多少存粮。小时候的我们,经常站在五彩的小院里踮起脚尖像空房屋里时而张望着,映入眼帘的是父亲拿砖头堆砌的粮仓,放的满满的,高高的,记得大哥找对象,嫂子的娘家特意去看我家玉米楼和粮仓后才同意的,因为在过去年代里,农村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玉米就是金,就是钱,玉米楼是农村里的一道风景,粮食的多少是衡量贫富的标准。院门前栽种的花草显得格外有精神,胆怯的小花慢慢抬起它们的头,小心翼翼地张开每一片花瓣,炫耀着它们鲜艳的色彩。
屋檐下,红的大辣椒,凑到一块儿,母亲用线把辣椒穿起来,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等待着阳光的照射,一排排红辣椒如过年三十挂出来炸响的鞭炮,映红了小院,点燃了家人的激情,霎时显得分外热闹。院里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台阶上一摊摊籽粒饱满的金黄豆,在秋阳映射下,熠熠闪光,赛过一颗颗金豆,捧起来闻一闻,那醇醇的豆香,让人在爱不释手中又有些陶醉。高粱穗扎成一束,恰似燃烧的火把,窗台上排着一溜装满蔬菜种子掏空瓤子的“葫芦头”,宛如长鸣的编钟,奏响了来年田野丰收交响乐!
秋天的娘家小院,是丰收的集结地,五谷成熟的大聚会,是一首收获的歌,一片欢乐的洋,是一幅五彩的画,它是那样的生机勃勃,那样的令人陶醉!虽然我的父母一辈子没有多少钱财,但我非常感谢她们,感谢她们给我快乐的童年,感谢她们使我明白,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播种,才能收获生活的累累硕果,才能见证到五彩的缤纷世界……
我爱棉花
记得小时候我家种的棉花特别多,印象很深。一株株棉花枝叶茂盛,每枝棉花都有一根主干撑着,主干上又分出无数小枝,小枝上又长着许多像鸭掌似的叶子。夏天棉花有三种颜色,一种是黄色,另外两种分别是紫红色和粉红色。秋天棉枝上结满了桃子般的棉桃,一棵上有十几个,压得棉枝弯下腰,微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好像在向人们点头致意。棉桃是白色的,分成四瓣,伸手去抚摸,像橘子一样,一瓣一瓣的,之后,棉田里呈现出一片深紫的颜色,棉桃儿齐刷刷地咧开嘴儿,吐出一团团柔软雪白的棉絮,就像天上的一朵朵云娃娃在棉花枝上歇歇脚,还有那些没有破壳的棉花就像一个个橄榄高高地挂在棉花枝上,随风一抖一抖的,像站在那里点头欢迎收获的人们。晚秋,田野里只剩下棉田,像白雪铺地,把这里装饰成银色的世界!此时,掏出了软软的棉花,用手一摸,里面还有硬邦邦的小东西,这呀就是棉籽,每瓣里都有好几颗,有的有六颗,有的甚至有八颗,九颗……摘这些棉花,只须轻轻地一抽,它们便整团整团地出来了,活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令人爱不释手!
我喜爱棉花,因为它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花,她是那样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那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百花园里,棉花虽然没有水仙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它纯净;棉花虽然没有海棠花那样婀娜多姿,但是它无私;棉花虽然没有牡丹花那样雍容华贵,但是它坚强;棉花虽然没有玫瑰花那样绚丽多彩,但是它团结。它的美另有所在。
它纯净,它有洁白的心灵,从不和别的花斤斤计较,多少童话作家写得《百花选美大赛》里没有它的身影,它并没有抱怨,它只躲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里,依然辛勤劳动,它纯净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它无私,农民们春天把它种下,它便开始了自己的生长历程,它从被人们种下到又被人们收割,一直努力向上,自己饱受着大自然的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
它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它破土而出;烈日炎炎的夏天,它开花现朵;秋风瑟瑟的金秋,它吐出丝丝洁白的棉絮。它经历暑热凉寒的季节,经历了雷电交加的天气,经历了洪水蝗虫等灾难,在逆境中成长的它依然顽强拼搏,始终昂首向上。
它团结,它的纤维虽然十分细小,可是众多纤维在一起,总是手拉手,肩靠肩,十分团结,人们就用它做成衣物,纺成线。这已经不再是一小根一小根细毛毛,而是有着巨大力量的团结的整体!
可能有的人会说,棉花不是花,它不是花,可是它比花还美丽,它并不在乎外表美,它是纯朴的美,是持久的美……我特别敬仰棉花。愿我们能像棉花的朴素美一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棉花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浑身都是宝,棉絮可防线、织布、保暖,棉柴、面壳是上好的燃料,棉籽可榨油。据中医典籍记载,棉花的叶、根、花壳、种子、油、液汁等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棉花纤维优于其他纤维物质,它广泛用于包扎伤口、消毒清洗,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物质。据说治疗失眠的保健品“天山精灵”就是用新鲜的的棉生产的,它为人们的健康睡眠保驾护航!
棉花是父亲发展的第二经济作物,每到秋后,父亲和大哥就会去赶着马车去穆村加工,把弹好的棉花留一小部分外,剩下的都卖成钱,花籽换成油,以供我们炒菜用,我上学的一部分钱来自棉花,它为我的家庭做出了重大贡献……非常感谢父亲和哥哥,我爱棉花,更爱不辞劳苦的他们!
娘家的枣
家乡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贾家垣乡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迷人的山,清澈的水。属于干旱地区,枣树正好是一种耐干旱的树种,所以,红枣便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踏上家乡这片土地,无论你走进哪一家,都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一片片长出嫩叶的枣树。娘家的枣虽然没有三交之多,但在远近几个村庄,算是枣儿最多的人家,父亲种地时很注重栽枣树,我家的枣树都是成片的,大部分地都发展成枣林地,这些枣树淋浴着阳光,吮吸着土壤的养分,把村庄也装扮得如锦似画。
在姗姗来迟阳光明媚的春天,大地万物复苏,蒙蒙的细雨滋润着广阔的田野,一棵棵挺立着的枣树上开满了米黄色的小花,微风拂过,花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枣花很小,金黄色,六边形,它不像牡丹、玫瑰那样艳丽动人,但远远就能闻到,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它的蜜是百花中的上品,每当这时,成群的蜜蜂就会嗡嗡嘤嘤来往穿梭,采花酿蜜,供人享用。
端午节过后,红枣树长出了绿豆大小的绿色“小宝贝”,“小宝贝”们渐渐地长大,树枝上的小刺依旧又尖又硬,像妈妈保护小宝贝一样,让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也望而却步。大概到七月,树上的花慢慢凋谢,太阳公公常会来照顾,枣儿最喜欢晒太阳,枣青时,还没有长熟,吃到嘴里没味,慢慢地,由青变白,肉吃起来酸酸的,特别是那半边是青的半边是红的吃起来又酸又甜,多吃几颗就会把你的牙齿酸倒,味道非常的独特。一阵秋风吹过,一个个红玛瑙似的红枣在树上摇来摇去,像在荡着秋千,它们像一颗颗红宝石藏在树叶间露出笑脸,好像在说“快来摘我,我都熟透了。”大人们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高兴的迎接着大丰收,小孩子们也帮着摘红枣。红枣又大又红又甜,让人直流口水,摘一个送到嘴里,真甜啊!娘家的红枣个大,核小,,色红,味香.咬开一尝,香甜可口,枣味浓郁,让人越吃越爱吃,越吃越想吃。枣儿坠弯枝条,我们边摘边吃,看起来一样的树,味道却各不同,有的甘甜,有的微酸,我捡着最红最大的尝,尝来尝去,兜子未满,胃口已提出抗议。
小枣不是越大越好吃。那滴溜圆的、颜色红得发黑的、看起来脆生生的是最甜的。其实我最喜欢吃那种在树上熟得已经半蔫的,枣肉已经由绿变成略黄,甜得满口生香。
大概国庆节时,大人们就可以拿竿子开始打枣,地上铺上塑料布,竿子轻轻在树梢上一挑一颤,枣儿就纷纷坠落,让站在树下的我们享受了一场“落枣雨”,儿时的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提着篮子,背着袋子,满园子里跑。一边躲,一边拾,一边快活地在园子里打滚,然后擦干净红枣上的泥,就连忙往嘴里塞,连大人们也耐不住那甜甜的红枣的诱惑,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
枣可以放在房顶上晒成干枣,也可以放在大缸里腌成酒枣,这两种枣都很好吃,娘家的枣大部分卖了硬枣,父亲说太多了不好保存。红枣不但味美、营养丰富,而且是有名的滋补食品。是具有补血功的好食品,是人们的盘中佳品,在中医处方里是最常见的配料,红枣可以养血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抗癌,健脾。而且老少皆宜,驰名国内外,人们把红枣进行了深加工,制成枣饮料,枣酒,.....远销到国内外市场.
红枣为我娘家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人称“百果之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民间相传有“天天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是啊!直到现在,每每父亲来我家时都不忘带上我们最喜欢吃的红枣,看到枣儿,不由想到故乡情和娘家的一串串故事!
父母的绿色菜
小时候,村前屋后的地头上每家留有一片菜园子,多则三五分,少则一二分,篱笆围栏绕着村子,远望很像一幅田园风光图。一开春,忙完地里的活,人们便开始整菜地,那时我家有两分多菜地,妈妈是位很细心也很勤快的人,有空就到菜园里浇水、拔草、搭架、施肥。妈妈很会规整,两分的菜园子,一垄韭菜,两垄青椒,两垄茄子,两架黄瓜,三垄西红柿,一架豆角,角落里还不忘撒几粒葱种,萝卜种。篱笆上绕着牵牛花,茂盛的叶子上飘舞着红的、紫的、蓝的喇叭花,漂亮极了!
那时候村里的井很少,除了唯一一口能饮用的老井,人们的生活用水大部分是自己在院里打井靠自然雨水流入,为了浇菜,人们都用扁担挑水或用木棍抬水,我很喜欢跟大人去浇菜,看着小苗苗一天天长大。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也只限于温饱,那时的孩子既没有零食,也没有什么可玩的玩具或场所,水塘边、林子里、水沟里常是我们的集合地,也不过是玩玩泥巴,寻几颗酸果子而已。而菜园正是我们的乐园,可以玩耍,更有很多好吃的。
夏天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美的,可以去游泳,捉蜻蜓,每天还能吃到可口的蔬果。收获的季节里,嘎巴嘎巴脆的黄瓜,酸甜流汁的西红柿,绵甜的紫茄子,每家种的菜都吃不完。
入秋,菜园里满是残枝败叶,重新翻土后再换种上萝卜、白菜,绿油油的一直生长到冬天,在霜冻或下雪前收藏起来以备冬天吃。
记得我小的时候嘴特别馋,菜园挂果时期,每天上学放学总忘不了到园子里溜一圈,捎上几个西红柿或两根黄瓜,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父母的菜园,每年蔬菜应时而种,错落有致,细心打理,绿色生态,供我们兄弟几家一年餐桌无虞。这蔬菜,是父母劳作的成果,更是他们爱的寄托。自然,对蔬菜,更有了一种乡情与亲情的深刻感情。
生活变化可真快,转眼间自己也为人母,每每想起儿时的光景,总是充满怀念之情。家里面的家常菜很简单,没有太多的调料,简单的搭配,虽然看起来不华丽,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味道。不管是荤菜还是素菜,我们讲求的是物尽其用,农村里面做饭炒菜,很少浪费材料,加上农村里面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种,自己养的,也不用什么饲料,就算是把粮食,最多用一点的还是农家肥,所以吃起来更放心一点。
在农村只要荤素搭配在一起,几个菜就能上桌,这可以是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才有这么多菜,平时可能就一两个菜就够了。农村,吃饭都是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有的家庭比较大的,可能要坐一两桌。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在外面工作,像这样的家庭聚会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有,而且很多人过年还不一定能回到家。对于很多回不了家的人来说,这样的大团聚简直就是奢望!
娘家的菜之美,是时令之美,劳动之美,更是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令我深深地迷恋、沉醉,和无限想念!
儿时的温馨港湾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土窑洞里的土是他们一担一担如何挑出去的,描述着煤油灯下劳动的场景,感慨着他们的艰辛……
窑洞面积不是很大,用现在的“适用面积”去比划也就是三十平米左右吧,窑顶也不是很规则,窑洞的布局是进门后,大半的面积是被叫做地的,从地到窑洞的左墙约占整个窑洞三分之一的地方被筑成了全家人睡觉的热炕头,一个大坑睡上七八个人还睡不满,炕与地相接的东面拐角处垒砌了灶台,大小锅分列前后,一家人或稀或稠的饭菜都出自于这个灶台上的大小锅中。灶台是一整块较厚的石板做的,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母亲精心“护理”的缘故,本来粗糙的石头竟然也变得油光发亮,父母不在家时,个子矮小的我们要想掀开锅盖拿吃的,也必须脱了鞋子上到灶台去取,完了就会顺手拿起抹布把小脚印擦干净。从小母亲教会了我们讲究卫生的习惯,尽管穿戴的都很朴素,但姊妹几个总是很珍惜,生怕弄脏,所以打小我们在村里就是大家公认的乖娃娃。
这样简陋而又朴素的家,在父母的生命里却十分重要,因为窑洞里承载着他们对儿女的希望和一家人往日快乐幸福的生活回忆。
对于土窑洞里生活的打理更能说明母亲勤劳。记忆中土窑洞里摆放着两样大“家俱”,那就是农村里常叫木箱和大缸,母亲把这两样分别摆放在窑洞的东西两侧,每天都会用半干湿的布或者自制的鸡毛掸子来擦拭上面的灰尘,特别是在箱子上摆放了一溜大小不一的玻璃瓶瓶,一字排开,里面装着自留地上需要的籽种,由父亲用铅笔写上了“黄瓜”、“白菜”等字样,同样也是擦得铮亮。
还记得姊妹几个的衣服,总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再穿……根本不分男孩女孩,但是在母亲的翻新、缝制下几乎看不出是旧衣服或者是改制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母亲还会点上油灯,为我们和父亲缝制布底鞋。
时间在指尖流逝,土窑洞伴着我们一天天成长,也许是物质生活的简陋,才激励着父母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精心养育着我们。大抵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村里和其他农村一样,迎来了中国农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先期包产到组,接着包产到户!此时的父母大概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时刻,有文化的父亲看好了包产到户的大好政策,抢抓机遇生怕政策再有变动,于是一头扎进属于自己的黄土地里,精打细算,精耕细做,粮食连年丰收,窝窝头由原来的糙米面变成了金黄的米面来做,还用丰足的粮食换来了白面大米,我们再也不用踮着小脚眼瞅着用来专供客人吃的白面馒头了。
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时候,也意味着土窑洞在我们的生活里渐行渐远,父母开始筹建我们后来的窑洞,父母一连生了我们姊妹六个,眼看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不得不有了新的想法,就是得准备新的地方。我十岁那年,父亲在离村不远的一个地方确定了新址,开始修新窑。由于经济紧张,父亲本着“能不雇人的活就自己和哥哥们干起来的原则”,冬天夜长昼短,他们白天在干完活,晚上吃过饭后,也总要在新院干上两三个小时。从那一年冬天起,每当夜晚万家灯火时,父亲就拿着撅头和铁锨走进新院,大哥、二哥推着一个土车子,一铁锹一铁锹把土装满,又一车一车的把土倒掉,就这样一铁锹又一铁锹,一车又一车。冬天的夜,特别冷,也特别长,明月高挂,寒星满天,没有一个人影,没有一点声音,而能唯一听到的就是父亲和哥哥的铲土声和推土车吱呦吱呦的声音。过了一个冬天父亲没有睡过一天明觉,经常是晚上十一二点回来,早上四五点起来,为了这院新地方,父亲和大哥确实费尽其力。而后是自己操作不了的活,请建筑工人修新房,母亲也很辛苦,除了要做差不多20人的饭,还得给工人送饭,在送饭的空挡她也帮忙干着工地上的累活,20多天后窑洞已盖好,然后大哥忙着上门,他是木匠,手可灵巧了,盘炕呀什么,根本难不倒他,由于他排行老大,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做,有好吃的总是留给我们下边的弟弟妹妹……大概过了两个冬天,我们全家人盼望已久的新窑洞终于建成了,历时三年多,我们的新窑洞内外工程算全部竣工,告别了曾经养育了我们的土窑洞,举家迁到了崭新的砖窑洞居住。
现在每每回去,我还不由想去土窑洞看看,仿佛往日大哥帮我梳小辫,母亲给我们教书认字……一幕幕幸福的画面浮现在眼前,驻足凝望,任凭思绪徜徉,甚而是泪水悄悄滑落,毕竟这里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儿时的温馨港湾,也是父母饱受苦难用青春赌明天的地方,更是撑起全家希望和未来的地方!父母的窑洞,是我的精神家园!衣食双亲,也是我生命永恒的支点!回想在儿时的每时每刻,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努力,如何去吃苦,如何去做人,让我们终生享用,在此再次感谢父母,感恩双亲……
作者简介
李文宏,女,山西省柳林县庙湾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二十余载。爱好文学,工作之余,常握一支素笔记录流年过往,品味人生杂尘。《我的父亲》在晨光文艺上发表,《妈妈的爱》发表文学友情站,《父亲陪我去看病》《父亲的命》《父亲母亲》《父亲、母亲和牛》等多篇作品发表于《东南文艺》等刊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新课程学习》等专业期刊;《长兄如父》《海哥哥》《姐爱如母》《回娘家》《母亲的去痛片》《想念母亲》《母亲的痛》等散文入编《中国散文名家》等书籍出版。
人生格言:只要有爱,生活就是一支开不败的万花筒。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