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http://m.39.net/pf/a_4819680.html

道教南宗

拜近些年修真修仙小说和影视剧所赐,大众对于神仙这个角色充满了无限想象,比如《花千骨》中的神仙师父,没事御剑飞行,眨眼就可以绕地球一圈,或者来个法术,立马枯树开花!这些充满了想象力的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然而,神仙的日子会过的如此逍遥吗?

地府有幅对联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是“你可来了”。

古训云:“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古人深信因果,对于天地神明都是心存敬畏,认为行善去恶是本份内的事。然而有的人不善于观察,却说那个人行善却没见到好的际遇,那个人做恶却也没见其得祸,因此心生疑义,怀疑善恶报应。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报应有早有迟,比喻形与影是说报应是必然的,一般说来,早报较轻,迟报从重,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

人如果能明了因果承负事理,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

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迷途知返,曹稚韬逃过一劫

明朝有一书生名叫曹稚韬的,和邻妇暗中私通淫行。邻妇的丈夫,知道足见却在不贞,企图杀死奸夫淫妇。便于某日,假装和妻子说:‘我明天要出远门,必须经数日才能回家。’妻子听了,暗中欢喜。第二天便约曹稚韬晚间来家中幽会。

当天,曹的多位文友前来拉他参加诗文聚会,曹因已经和邻妇有约,便拒绝参加。文友们知道一定是想和邻妇约会,不忍心见他德行堕落,就强迫他非参加不可,大家将曹拉到文会所。并为了预防曹先行开溜赴约。主持文会的朋友便说:‘今天大家轮流作诗文,并且要夜宴尽醉,才可回家。’又命令把门封锁。曹因此大窘,不得已随便写了几篇文章,便想告辞赴约,朋友统统不同意,并且罚他喝酒,为了不让曹夜晚去做败德的淫事,文友们故意把曹灌醉,等曹醉得不省人事时,才送他回家。当天夜晚,邻妇倚门等候,久久不见曹来赴约。结果有一个无赖汉,知道该妇平日不守妇道,见她倚望,八成是等不到约会,无赖汉便上前挑逗该妇,该妇竟也带他进门通奸。早就守在家门外暗处角落,潜伏察看的丈夫,这时手持斧头,破门而入,杀了无赖汉,又杀了妻子。

第二天这件事情暴发,曹稚韬听了,惊出一身冷汗,邀请了文友们,除拜谢他们当日阻挡自己赴约,让自己避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外,并请文友们当面作证,向天神发誓,永远戒除邪淫,并要行善补过赎罪,永远不再走邪淫的路。经过数年后,曹稚韬便考取了进士。——当日如果不是朋友们强拉曹去文会所,并阻挡他赴约,则死的不是无赖汉,而是曹稚韬。

可见生死只在一念间,不邪淫便得生,邪淫便得死。读者看了此例,盼能永记在心,引为戒镜。

持续作恶,李登终尝恶果

李登十八岁时考取乡试的第一名,後来他到五十岁时一直没有登第。

他拜访叶靖法师,乞求法师到阴府去查看究竟。叶靖法师请教梓潼帝君,恍恍惚惚看见一位阴吏手里拿著档案说:

「李登初生时,十八岁考取乡贡的榜首,十九岁当状元,五十三岁做到右宰相的官位。後来因为考取乡试後,暗中爱恋邻居的女儿张燕娘,使她父亲坐牢,这罪过使他功名延後十年,而且降到第二甲。後来,他侵占胞兄李丰的房屋基地,以至打起官司,功名又延後十年,降到第三甲。他在长安奸淫良家妇女郑氏,又陷害她丈夫白元入罪,功名又延後十年,降到第四甲。最後他又淫邻居的闺女王庆娘,恶行不改,功名已经全被删除了!」叶靖法师把事实告诉李登,李登羞愧含恨而死。

颜光衷说:「假如李登不请法师到阴府去查个究竟,则年轻时就考取乡试,淫逸放荡的人,必自以为福分只限於如此。而且,旁观的人或许会说:『这麽淫逸放荡的人,尚且能少年得志,年轻就考取乡试!』这麽一来,岂不反而说没有天理报应吗?」

李登可谓是个反复为自己制造枷锁的人,假使他早生悔恨心,后面不再做恶,修德赎罪,那么还可以弥补,福寿也不至于被削尽消光,实在是执迷不悟和深深辜负天地的恩泽啊!

好道扬善,朱柏庐冥府审案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一生好道扬善,立品端方,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语,“黎明即起”这篇家训,就是他做的。人们都很钦敬他的人品,神明念他为人正直,有几次被阴司命去审事。

一次,朱柏庐朦胧睡去,见有很多人来迎接他,来到了一个大的衙门,回顾自身,冠履袍服,便即升座。这时看到一个被勾到的人的神识,却是原来认识的一位乡人,知他原来曾敬奉神佛,礼诵过经文,然而后来弃善从恶,造业很多,又无善事可补,按冥律注定转世投入狗胎,变为畜类。

朱柏庐见了,心中不忍。便问道:“汝向习经典,还记得么?”要他记得,便是本心不昧,或可挽回。那人答道:“全不记得。”又手写一“佛”字与他看,道:“汝还认得此字么?”答道:“不识得。”又道:“你持诵的经典,难道也忘记了?”答道:“不知。”只得叫左右把张狗皮披在他身上,只见那人向地一滚,已变了狗形,摇头摆尾而去。醒来心下戚然。一到天明,即叫人到某家去打听,回说:“其人已于半夜急病而死。”为之咨嗟不已。朱柏庐本不欲说这事,所以说者,欲使周围人引以为戒,庶免堕轮回。

又一天早晨,朱柏庐连呼某人可怜,也是原来认识的人。他的学生问道:“某人现在某处做官,闻他地方上遭遇荒年,赈饥安边,赚了若干大元宝,正是得意时候,您为何说他可怜?”朱柏庐道:“正为这节事上,不久就有灭门之祸了。”学生问道:“何至于此?”

朱柏庐道:“你想百姓遭了凶荒,流离困苦。朝廷令发米赈济,那地方官实心奉行,一家数口,多领一斗二斗的米,就多延了三日五日的命,便可不至饿死了。今乃瞒心昧己,只顾一身,该给两口米的,克落了一口;该给一石粟的,克落他五斗;设厂施粥,逼迫大户捐米捐银,开消公用;粥中和入冷水石灰,又限定一人一碗;还有到迟了吃不着的,白白的赶来忍饿,倒弄得死者无数。官府漠不关心,只愿死者多,食者少,便可多落几担米,多赚几万银子。这罪孽哪得不重?昨梦呈到一宗案卷,冥官叫我判定画押,上奏天曹。予细阅卷宗,乃是侵盗赈米的官吏罪案。罪之轻重,照他侵盗多寡为定。轻者暴死,重者灭门,贬入地狱中,转世为牛马,为犬豕。今某之罪,正犯极重一条。亲友帮办分着的,罪亦不免。不久就要勾到,故我深为叹息。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fz/8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