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红楼人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首诗

白先勇为你解读《红楼梦》诗词

整理自《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诗在《红楼梦》占有很重要的角色。第一,《红楼梦》也像一本史诗(epic),那么大的篇幅写各种情,像一本描述“情”的史诗。第二,《红楼梦》完全继承了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传奇,抒情诗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第三,诗又常拿来作为每个角色的心声,像宝钗、黛玉、探春、宝玉,他们写的那些诗,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情感和精神的表现。

诗都不是随便作的,不管是《葬花词》也好,《红豆词》也好,或是菊花诗、咏白海棠,通通有点题的功用。曹雪芹本人有诗才,能够写出这么多不同风格,按照每个人的个性、身份、才气而且又合乎他内心世界的诗,真不容易。

每一个红楼人物,都拥有自己的一首点题诗。

1.

贾宝玉

那些女孩子都为他哭,哭成一条河的眼泪

点题诗:红豆词(第二十八回)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诗词解语

宝玉在席上先唱了很有名的曲子《红豆词》。这是讲一个女孩子在春闺里闺怨的诗。宝玉对于女孩子的心思很细致的,所以他能够体会,而且有一定的境界,《红豆词》等于是宝玉在写黛玉的心境。很多人都听过《红豆词》,后来变成很有名的一首歌,是周小燕唱的,但听过的人不见得知道它出自《红楼梦》。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有他的灵性,对于女孩子是一种怜香惜玉的心。他是大观园里的护花使者,情榜中的第一名,他那种多情,那种疼惜,就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心境,他知道这些女孩子将来一个一个要嫁出去,要离开,所以对她们特别不舍。

贾宝玉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是那些女孩子都为他哭,哭成一条河的眼泪,他躺到里头去。果然,好多女孩子为他哭,不过,他也发现有一个不为他哭,他完全得不到她的眼泪,不是每个女孩都为他哭的。很多人想做贾宝玉,因为女孩子都喜欢他。外面人看,贾宝玉是个怪人,应该说不守礼法,不过,这个人很复杂,一下子讲不完,各种特殊都在他身上。某种程度上贾宝玉是曹雪芹创造出的代言人,是曹雪芹心中的一个理想。我的老师夏济安先生从前跟我们谈《红楼梦》,他说贾宝玉是儒家社会中最大的叛徒。的确,以儒家标准来看,他一无是处,不过也有很多人觉得他很可爱。

我说过,大观园就是宝玉心中人间的太虚幻境,他梦中看到的那个太虚幻境,是真正的天上的一个仙境。太虚幻境与大观园,互相对应的。那个太虚幻境里,春花永远不会谢,仙子永远不会老,因为时间是停顿的,无穷无尽没有时间,停顿在永远的春天。大观园不同,大观园有春夏秋冬,时间是移动的,时间会毁灭一切,最后必定是崩溃的命运。所以宝玉他们的童年在这里,只有很短暂的几年,他的仙境是暂时的,他们慢慢长大,到了时候,“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百花不管多么鲜艳,都捱不过秋天。秋后百花淍零,晴雯死了,黛玉死了,迎春嫁了死了,探春远嫁,惜春当尼姑去了,大观园,散掉了。

《红楼梦》的悲剧,并不是一个突发性的意外,而是人生必然的过程,王国维也讲过“无常”的感受,在书里以各种方式呈现。大观园有很多很多场景,他们在吟诗作赋,赏月啖蟹,四季清欢,真是人间的儿童乐园,是他们最开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成年人的负担的时候。宝玉心中最希望的是筵席永不散,所以在大观园里有好多场景,写得非常好,写它的热闹,写它的盛,没有前面的盛,托不出后面的衰,所以写极盛时下笔很重的,每一景都不放过,刻画得非常仔细,等于是工笔画一样把整个大观园画出来。它写实的本事到了极点,它的象征意义更大。

2.

薛宝钗

金子很沉的,还用一把锁嵌在身上

点题诗:咏白海棠(第三十七回)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诗词解语

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春夏秋冬,从三十七回到四十一回,贾府的声势一直是往上扬的,越来越热闹,他们结了海棠社,作诗吟赋,度过他们最快乐、最青春的年华。

当时中国的文学传统,诗常常是互相酬和的,大家在一起作诗作词,以诗传情,那种情当然不仅是爱情、友情,很重要的是一个媒介(media),传送个人的感情,也是社会习俗(socialconvention)。很多文人常常聚在一起,定一个题目,或者有所感,大家写下来,这东西就变成后世很重要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的这些女孩子跟宝玉他们,也是继续了这个传统,可能当时女性这种场合较少,但也有,清朝一些女诗人、女词人互相唱和也有的,《红楼梦》很多方面继续这个文人传统。

黛玉的诗,一起头就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宝玉立刻先喝彩起来,他当然捧黛玉,大家也讲起得与众不同。可是第一次诗的比赛,李纨选的是宝钗第一,她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讲黛玉那一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宝钗这首的评语是含蓄浑厚。看看头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珍重两个字就够了,珍重芳姿就是宝钗的风格。黛玉是“半卷湘帘”,完全不同的境界。宝钗是雍容的,很端庄的,“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冷香丸的清淡,淡极,她的风格,她从不是很过分的,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为什么李纨这样评她?李纨本人就是儒家系统培养出来的,儒家的价值观她做得很好,宝钗的诗风就合乎她的价值。探春也在旁边讲应该是这一首,探春也是这一路的,宝钗的这首诗,合乎她们的胃口。

黛玉的诗的确风流别致。“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跟“珍重芳姿”完全两回事,她隐在那个地方,不让你看到的,这两个美人如果画出来不一样的。林黛玉的内心,不管怎么样,她总是要隐藏了一半。“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都是别有意境的。“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黛玉跟宝钗,一个是黄昏,一个到夜晚去了。两个人的诗风不一样,风流别致与含蓄浑厚,李纨、探春都觉得应该是宝钗,难怪后来贾府选定了宝钗为继承人。诗为心声,诗风也就反映人的个性,决定以后的命运。

还记得吗,宝姑娘用的什么象征物(symbol)?金,黄金,而且是把锁。一把金锁把她锁住,金子很沉的,还用一把锁嵌在身上来。金子是最世俗的东西,但真金不怕火炼,也是最坚强的东西。玉还可能碎掉,金子不怕炼。别忘了,最后贾府要靠宝钗撑大局。贾府衰败,王熙凤死了,贾探春远嫁,撑起贾府就靠薛宝钗,难怪是把大金锁锁在她身上,这么重的担子要她来扛。难怪薛宝钗步步为营,一举一动都合乎儒家那一套宗法社会的规矩。有的人不喜欢薛宝钗,大概因为她把贾宝玉抢走了,大家同情林黛玉,这对宝姑娘不太公平。如果往大处看,也只有她能撑,那两块玉—宝玉、黛玉,都撑不起来的。

3.

林黛玉

诗构成她的灵魂很重要的一部分

点题诗:问菊(第三十八回)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诗词解语

宝钗和湘云两个人就商量了,一边赏菊花吃螃蟹,吃完以后还要吟诗,因为诗社已经起了嘛!想想看,秋高气爽,这个秋天还是贾府极盛的时候,大观园里的菊花,不得了的一大片,这一群女孩子持螯赏花,还作诗吟赋,这种生活也是中国贵族生活到顶的时候。

乾隆时代富庶,生活中的文化也已经熟到顶了,《红楼梦》里描写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喝的茶,玩的物,已经是非常过度奢侈。乾隆时代的那些艺术品,陶瓷、景泰蓝、精雕细琢的椅子、桌子,巴洛克式的装饰,是一个文明到了极盛的时候才有的,从贾府及时行乐的生活中通通表现出来。曹雪芹不自觉地留下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贵族生活极细致的工笔画,真的要找一部代表乾隆时代盛况的文学作品,就是《红楼梦》了。我曾经说过《红楼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天鹅之歌”,这个时候一过,到了十九世纪往下滑得非常快,文明到顶的富庶一下子过了。

这一回吟菊花诗,曹雪芹真想得出来,弄出个菊谱,有虚有实,十二个题目,从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到菊影、菊梦、残菊,通通列了出来,大家比赛作诗。吟海棠诗的冠军是薛宝钗,可想而知,林黛玉一定不服的,这一次菊花诗当然要大展其才。她选了三个题目,这首《问菊》,我觉得最能够表现黛玉的个性:“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菊花开得很晚,秋天才开,大部分的花春天就开了,偏偏你不随俗,不随众,要做傲霜枝,等到秋天已经下霜的时候才开。黛玉在无意间,就是讲她自己,她的个性,一方面像《葬花词》那样,多愁善感,另一方面非常孤傲,不向世俗屈服。当然也因为这种孤标傲世的个性,不随俗,也就不能和人、容众,所以贾府后来没有选她当媳妇。

李纨头一次评宝钗第一,这一次黛玉夺魁。黛玉本人就是个诗魂,构成她灵魂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诗,她有诗才,有诗的境界,也有诗人的孤傲和寂寞,是个真正的诗人。宝钗有诗才,但写诗对她来说是偶尔为之,她灵魂中不见得有多少诗的成分,儒家那一套占有她大部分的心灵,虽然她对画也很通,诗也很通,那不过是作为一个闺秀应有的修养而已,不像黛玉灵魂中就存有诗的特质。她写《葬花吟》,写菊花诗,都是讲自己的命运和个性,她的感性真正认同诗,甚至生命倚仗诗,所以这两个人基本上不同。

4.

贾母和刘姥姥

一个会享乐的老太太,一个带来欢乐的土地婆

点题诗:牙牌令(第四十回)

贾母

左边是张‘天’。

——头上有青天。

当中是个五合六。

——六桥梅花香彻骨。

剩了一张六合么。

——一轮红日出云霄。

凑成却是个‘蓬头鬼’。

——这鬼抱住钟馗腿。

刘姥姥

左边‘大四’是个‘人’。

——是个庄家人罢!

中间‘三四’绿配红。

——大火烧了毛毛虫。

右边‘么四’真好看。

——一个萝卜一头蒜。

凑成便是‘一枝花’。

——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诗词解语

贾母兴致好,吃饭的时候还要行酒令的,这是他们生活的乐趣之一。行酒令讲究押韵,从诗、词、曲这些引用出来。每个人都要讲,讲了之后要喝杯酒。行酒令,行得这么热闹,这就是盛,这就是繁华。曹雪芹写《红楼梦》很多场面是他见过的,所以想得起来这些,行酒令、作诗,那个时候曹家的生活,跟这个很相近,当然,写书可能夸大一点。曹家做了六十年的江宁织造,那是个肥缺,康熙南巡,接驾四次,家里头要有多大的排场。我想《红楼梦》对曹雪芹来说也是一本“往事追忆录”,想着从前的旧繁华,他写得兴致勃勃。这种回忆,明朝的张岱,宋朝的孟元老都写过,写得如在目前,因为感情注进去了。现在读者看了可能说贾府那么奢侈,他写的时候不会有那种批判,因为是如实写来,经过这种生活的。整部《红楼梦》,没有说哪个对,哪个错,通通包容,人生就是这么一幅有喜有悲、有欢乐有哀伤拼起来的图画。

刘姥姥这么一个乡下老太太,满身的泥土气,她到了贾府见贾母,见了贾母之后,她进大观园。园里的小姐们正在吟诗作词,就让刘姥姥也参加,刘姥姥掷个骰子开口就来一句,“一个萝卜一头蒜”、“大火烧了毛毛虫”,人家文雅得不得了,她的那么一下子把小姐们都哄得笑翻了,泥地上长的东西,乡间的萝卜青菜,她带进了大观园里。

曹雪芹写这个人物,不光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其实很像神祇里面的土地婆,她不像一般的穷亲戚跑来,她是带来欢乐、生命和希望的。等到贾家衰败了,她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那些不肖子侄们要把巧姐卖掉,刘姥姥从天而降,把巧姐救走了,就像个土地婆一样出现,把巧姐带到乡下去,救了贾家的一支血脉,在乡村中重新给她新的生命,所以说她像个土地婆。曹雪芹写这个人写得真好,我想写乡下老太太,还没有一个人写得过他的。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用,就是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什么样子?从刘姥姥的视点来看大观园那么精彩,换了另外一个人看大观园就不一定了。刘姥姥看大观园,那简直进了一个人间的太虚幻境一样,看什么都是那么新鲜,看什么都是加倍的、夸大的,把大观园写得活色生香,那就是从刘姥姥的眼光来看的,所以刘姥姥这个人物很重要。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上海上图书店有售

白先勇说,红楼梦是我的文学圣经,我写作的百科全书。

本书由白先勇台湾大学《红楼梦》导读通识课(-)课堂讲义编纂而成。《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探索不完的秘密,但最重要的,它终究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白先勇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小说艺术的“现代性”。

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敏感,擦去经典的蒙尘之处,将历来被冷落的人物、被曲解的角色一一归还原本的个性姿彩,令其登台绽放。白先勇借此细读机缘,仔细比对“庚辰本”与“程乙本”的差别,掂量一字一句的千斤之重与微妙意蕴,得以重新发现失落已久的“程乙本”《红楼梦》之美。

《红楼梦》(程乙本校注版)

上海上图书店有售

“程乙本”最初源自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于乾隆五十六年()印刻成书,此即“程甲本”。翌年()程、高两人再作修订,印行为“程乙本”,终结了曹雪芹(—)逝世后三十年来《红楼梦》手抄本繁乱的局面。开启新红学研究风潮的胡适先生一生重视“程乙本”的出版和发行,促使其成为影响力极大、读者面极广的《红楼梦》普及本。

今《红楼梦》(程乙本校注版)为绝版多年的台湾桂冠版经典复刻,桂冠版以古文大家启功注释本为底本,配以唐敏等红学专家所作详尽注释和诗词翻译,重新整理而成。选用清朝工笔画家改琦《红楼梦图咏》五十幅人物线描画,清秀简丽,工致严谨,为读者提供另一种美学想象。此版为华文世界《红楼梦》众多版本中原文精确、校注完整、资料丰富的上佳读本。

上海上图书店

赞赏

长按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jz/2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