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名家陈沛钰陆

陈丕玉号寿山一民,艺名沛钰,男、汉族、年2月出生于山东广饶。年考入山东艺专,有幸得到(关友声、黑伯龙、柳子谷、于希宁)单应桂等诸多教授之亲传,修业五年。年于垦利文化馆从事美术辅导、文物、摄影于一身20余年。后调胜利油田从事美术教育十多年,培养上千名美术人才,有的成为教师、美术骨干、画家、教授等,受到社会好评,成为胜利油田第一个美术教学能手。现为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燕京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中韩艺委会?历史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委员、客座教授等。

出版:《中国美术家画库?陈沛钰专集》、《海峡两岸精品集》、《足迹心声?沛钰近作》等。《岁寒三友》入第五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作品百强。山东美协、美术报联合专版推荐入《山东国画百家》。年山东齐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淳风堂文化有限公司、八大画廊联合出资由山东美术出版总社出版《陈沛钰艺术记录》大型画册。

黄河之子——读沛钰学兄画作有感

刘曦林

刘曦林老师系《美术》编委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陈沛钰兄,原名丕玉,山东广饶人,是五十多年前山东艺专读书时的学长。近日,沛钰兄托人带来了他的几本画册和照片资料,阅览一遍,感叹不已。喜兄有大福,又有一胞三胎之乐,计有五子,皆喜绘事,岂能不乐;叹兄身在基层,低薪薄酬,养育五子,又何谈易;敬兄数十年来扎根胜利油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自称“黄河之子”,览黄河入海口湿地壮美风貌,梦魂牵绕,化入丹青,渐入佳境。诚如班主任张彦青教授生前为其撰文,称他“朴实如黄河的泥沙”,余则续言:经大浪淘沙,玉石遂出,艺术渐臻上乘。

忆当年于千佛山下,寒窗共读,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沛钰兄因为当班干部,误时不少,所以学习也格外勤奋。虽然那是个“大跃进”之后又反右倾、遭遇了经济困难的时代,毕竟又有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指导,教学一度正常。于希宁先生同关友声、黑伯龙、吕品等老教授如坐春风,培桃育李,颇为尽心,弟子们也得到较为扎实的全面修养和基本功的锻炼,晚年来莫不有师恩浩荡、教泽永沾之慨。

沛钰兄在艺专毕业之初即有不凡的成绩,在年,即与乍启典合作《道旭渡口托运忙》(又名《古津新渡》)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年,又有《战油海》等表现黄河入海口的新貌。这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也与他对家乡的关爱共鸣。

进入新时期之初,沛钰兄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行万里路”之古训,遍游大江南北,以山水图天光云影,山河雄秀,或间写南北异卉,四时花木,亦不忘绘《油田烟雨》之境,发《寄宿滨海》之慨,其笔墨语言由写实渐趋写意性挥洒,不变的是其一往情深还是黄河尾闾。

沛钰兄最喜花鸟画,但这出自禀赋的特长,至知天命之年方得尽兴发挥,或者说他的艺术思维趋于自我发现、自我把握之时,更逼近艺术个性发挥和从于心的规律,作为花鸟画家的他也走向艺术的成功。20世纪90年代,他的简笔荷花已经画得相当好,大笔墨叶与娇粉新花、苍拙莲蓬在水漫重烟的氛围里,显现出非常灵动的节奏变化。其他如蕉叶掩映小雀翔飞之景,秋芦鸣禽交语欢情之状也跃然纸上,但更属于他自己的是生活中有感而发的冬日里犹如一团火的《刺梅》,《不怕风吹大雪飘》中那凌然傲立的墨菊,情感与笔墨色色俱佳。或许是退休生活赋予他更多集中精力于艺术创作的空间,察人体物更精微多思;“衔山楼”新居有了更宽敞的画室,长幼贤集,其乐融融。心安则艺安,老来书法之功益勤,所画益精,笔墨雄强且自如,而情思、感慨多内美,依其情思所系,以秋兴感怀与黄河口故乡之恋最多。

人由耳顺至古稀,如人生之秋,不免有近冬之悲凉,然亦多秋获之喜悦、不老之壮怀。沛钰兄的画作中,便反复有秋兴、秋韵之表现,若秋荷之不凋,秋实之累累,红蓼白鹭之庸散,雁来红之浓醉,皆借秋之风物言人。犹精绝者乃《霜降游园一得》(年)中那无名秋枝凛然挺立之姿,焉然“寿山一民”之身影。中国诗文图画,向有以物喻人之美学,故有物我两忘之情怀,此实天人合一之道与艺术之表现。诗自“关关雎鸠”,画自人面鱼纹之陶盆莫不如是。因之,石鲁有“把山当人来画”之语,余续而言之“将花鸟当人来画”自以为不谬。

沛钰兄毕竟是黄河口人,老来之作多黄河口主题,系故土之恋深情。年有《黄河筑新洲》长卷,芦荡绵绵,海波渺渺,群鸦棲集,鹤鹭竞翔,乍启典先生跋曰:“此画很有生活,一看便知是黄河三角洲处之景观,真可谓大手笔也。”堂幅如《仙客来》(年)、《百鸟入驻》(年)、《风雨汀鹭》(年),小幅之《西塞山色》(年)皆借黄河口独有的芦荡与禽鸟幽居之景,发生态环保之感慨;《河魂》(年)更将那秋草重染红霞若醉,乃是魂魄式的构思。年,兄六十六岁时,逢六月六祭奠,画谷穗一束日晒中垂而不缩之状,勾染点厾甚活,又题“六六感言”:“六月天正碧,禾谷任逍遥。缅怀耕耘者,俯首背擎天……”那谷穗亦人也,亦农民也,亦沛钰者也,亦黄河之子也。

粗览兄近年画照一过,捡拾数幅略事点评如上,自知难尽其艺术成就,艺术劳作。但读其画,确颇多感慨,人在基层,艺术却往高处想,不为市场行活风习所惑,一心创意,诚可敬佩。这恐怕又与艺专时期老师们的教诲有关。忆少年时代登千佛山,望“黄河如带曲,齐州九点烟”(关友声师诗句),又于黄河洛口码头日夜扛包抗洪,复去黄河岸边写生其新姿新貌,黄河惠我者多矣。沛钰兄更生于黄河入海口,称之“黄河之子”,与黄河之情更倍深于我。然思黄河之文明,乃中华之文明,“黄河之子”,乃中华文明之子也。如此说来,吾辈皆黄河之子,愧母亲河之养育亦多也,当更深思黄河文脉之久远,中华文明之高深,扬黄河文明之高华,此志益老而弥笃也。愿与兄共勉。

壬辰初秋于京华里仁书屋南窗

文章照片吉堃老师提供

特别感谢

赞赏

长按







































怎样医治白癜风
咨询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jz/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