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阵容迎来差评如潮我对这档综艺没脾气

《天赐的声音》在定档播出前,被视为是浙江卫视的救市之作。可播出之后,又是一次口碑翻车的“滑铁卢”现场。

就像盖房子,稳固的地基直接决定房子能否安然无恙的建起。

《天赐的声音》选择将近几年颇受大众喜爱的“音综类”节目作为“地基”,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良好基础,收获了一波观众的期待。

如果说稳固的地基,是硬件条件;那么,精致的装修就是吸引“购房者”的软件条件。

超强明星卡司阵容,丝毫不逊色于隔壁台的节目。

在“养成类”选秀节目中担任导师,曾经的“乖乖虎”苏有朋斩粉无数。让人看到了除去歌手、演员、导演身份后,更加富有青春气息的苏有朋。

华语乐坛中流砥柱,“不老男神”王力宏,继《中国好声音》后再次以评委身份亮相,吸引诸多目光。

昔日在《歌手》舞台上,凭借一首《阿刁》道尽人生百态,逆风翻盘的张韶涵,再次迎来事业“第二春”。作为《天赐的声音》中唯一一位女性歌手坐镇评委席,张韶涵也值得令人期待。

改编能力强大,唱功超群,一向被视为内地男歌手中“高精尖”代表的胡彦斌,大家对他在《天赐的声音》如何奉献金曲,抱有很大的好奇心。

流量、热点、看点,无一不缺。

众多顶尖实力歌手的助阵,为《天赐的声音》这栋大楼贡献了无可比拟的豪华“软装修”。

扎实的“硬条件”+豪华的“软条件”,在这样强劲组合的助攻下,《天赐的声音》想不火,都很难。

事实证明,《天赐的声音》确实是“火”了。只是它火的方式着实难堪。

第一期节目开播后,收视还算亮眼,但拿来跟同时段的其他综艺比的话,表现差强人意。

剧本痕迹重、强行煽情,热度最高的话题莫过于乐评人丁太升diss萨顶顶,众导师据理力争,维护歌手。

有着“打造全新现象级节目”的雄心壮志的节目组,可能也没想到,节目首播竟是以这样不体面的局面示人。

观众同样不解,心心念念的音综节目,怎么就成了“辩论大会”,甚至还涉及了“道德绑架”的问题?画风突变,观众心存疑虑: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如果说对于首播失利,观众对这档节目还抱有幻想和期待。随着节目的推进,大家的期待彻底破灭: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没有丝毫长进,依旧是剧本安排下,评委说着晦涩难懂的评语,对歌手指手画脚。看点倒成了评委和歌手之间的博弈,依旧脱离音乐本身。

似乎节目中的每个细节、每个部分,都凸显了节目的“自娱自乐”。《天赐的声音》依旧我行我素,坚持“自我风格”。

套用周星驰的一句台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毕竟,“黑红”也是一条成名路。

可是这样的节目,到底是评委们“买单”,还是要观众“付款”呢?

在这样的节目质量和效果的腐蚀下,豪华的明星阵容也挽救不了《天赐的声音》持续走低的名声。

豆瓣3.6的评分,刷新了大家眼里对国内豪华配置“音综”节目的评分下限,不出意外还有下降趋势。

所谓“恨铁不成钢”,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当初大家对《天赐的声音》有多期待,如今就有多少槽点可说。

当失望积累到一定程度,还真的应了那句话:物极必反。反正这个节目我是看开了。

就眼下《天赐的声音》表现来看,大家或许早就对它不抱幻想了,权当是茶余饭后解闷儿用的一场“滑稽剧”来看。

可怜,可悲。

众所周知,近年来大IP+大流量的改编剧,基本上很难收获好口碑。其“祸首”就在于“脱离原著”,不忠于根本。

《天赐的声音》败北,与之脱离音乐本质,有脱不开的关系。

即便是以“音乐”为核心,其实质仍旧是“综艺节目”。既然与综艺挂钩,给节目安排一些“套路”,本也是无可厚非。

但《天赐的声音》错就错在用综艺性和套路,掩盖了音乐的真诚和本质。

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是判断节目能否带给自己最直观、最享受的效果。“神仙打架”本是形容歌手对决的精彩,可观众并不是要浪费时间去看一场,评委和歌手之间的“互相掐架”。

如果一档音乐节目不是靠音乐作品上位,那大众为何不老老实实的去看一场真正的“辩论赛”呢?

既没有呈现出,足以令观众听觉上感到惊艳的作品;也没有在视觉上,提供出华美绝伦的舞台效果。

一场节目结束,大家记住的只有“互撕”,以及那些故作专业高深,实则讳莫难解的评价。

“本末倒置”的现状,让观众渐渐失去了耐心,感受不到真诚,得到的只有满满套路下的照本宣科。

一味的追求话题和热度,刻意制造冲突点,终究是失了人心。

视觉与听觉上的疲累,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面对评委、歌手、环节、歌曲等等方面,只当是小学生间的互相打闹。

没有饱满的内容,只剩嘴炮似的对峙。

话题大于音乐,噱头大于内容。才是《天赐的声音》失利的原罪。

难道说《天赐的声音》就再也没可能绝地反击了吗?

诚实的讲,节目没有致命的缺点,可就是不讨喜。“触底”已成定局,至于“反弹”,就看天意了。

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这已经不是蓝台第一次失手了。

明星阵容+音乐类型+实力平台背书,一副稳赚不赔的“王炸”组合,还是逃不脱被网友讨伐血洗的结局。

从邀请的歌手类型,到歌曲选择,到挑选搭档,再到评委抢人,我们看到的更像是在导演精心安排下的“一出好戏”。

奈何这出“好戏”还未结束,就早早被锁定了“烂尾”的结局。

《天赐的声音》就像是一个好高骛远的孩子。

前期准备信心满满,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势要打造一档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音综节目。

可惜的是,改不了“屡教不改”的毛病,重复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同平台有过成功的节目案例,可偏偏要“取其糟粕,弃之精华”。绞尽脑汁想要推陈出新,无奈效果不佳。反其道而行的结果就是生生的把《天赐的声音》搞成了“大杂烩”。

歌手版的《演员请就位》,丁太升接棒李成儒,“小钢炮”风格犀利,话题十足,只不过这次换做观众“如坐针毡”;

《王牌对王牌》“还珠聚首”掀起回忆杀,这边苏有朋、陈志朋“小虎队”重聚的感人戏码上演。不愧是同一卫视平台出品的节目,套路如出一辙。

一个节目中,看出多个节目的“影子”。到底是节目组创新不足,还是投机取巧,认为观众仍可接受呢?

再好吃的食物吃多了,观众也会食之无味,何况是同一道菜,反反复复呈现。除了加速观众对其的厌恶,再无他用。

如果说《天赐的声音》中,非要选出一个可惜的点,大抵就是坐镇的明星评委们,没有“物尽其用”。

当年大火的“跑男”,邀来众多大腕儿助阵。从著名演员邓超,到顶流鹿晗,再到新晋小花迪丽热巴,单靠这几人的名字,节目收视率稳妥保证。

再加上鹿晗和热巴当时被“强组CP”,更是为节目带来诸多话题和看点。对于当时的跑男来说,这些明星的加入,可谓是“物超所值”。

反观如今《天赐的声音》,虽评委、歌手个个自带流量、话题,秉承着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思想,尽心尽力的为节目博收视。

可惜的是,明星还是那些明星,可观众早就不是从前的观众。

想要用固有思维捆绑观众,单单依靠明星影响力拉动收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观众的要求在提高,审美在上升,没有创新和诚意的节目,吸引不了观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zp/11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