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水明珠古韵东丁]
邂逅东丁
作者郭凤鸣
在晚秋初冬的季节,在落叶纷飞的时节,在乍寒还暖的日子,我遇见了井沟镇美丽的东丁村。
这座古老又年轻的村庄,是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是井沟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先行村。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整齐有序,各家各户面南背北,依河而居,行与列规则统一。说它古老,是因为现存着许多又矮又小的房子,以及纵横交错但并不宽敞的街巷胡同。说它年轻,是老房子外墙涂着一层白色涂料,显得干净而整洁,墙上的手工绘图,以及村中的土路硬化成水泥路,这些都是现代的标志。整个村庄保留了旧貌,又增添了新的活力,比如文化广场,休闲健身器材,簇新的垃圾桶等等,古老和现代完美揉合在一起。路边的花草果树恣意的开花结果,一条河流由西向东穿村而过,彩虹桥连接着村的南北。桥南多丁姓人家,桥北王姓和付姓各居东西,当然也有不同姓氏的人家居住其中,本家族亲因为相隔不远,亲情的纽带联系着、牵扯着、开心着、幸福着彼此。
穿村而过的河流有个蛊惑人的名字:红绣河。这条宽不足百米的村中河,曾因干旱枯竭过,高密市“红绣河引调水”工程让这条河重现潺潺的水流。河的西边曾有一座百年之久的老桥:绣源桥,因为年代久远,古桥不复存在,现存的石板桥是仿古而建。石板桥的东边一座彩虹桥,是村庄的主干道,方便南北通行。“红绣”和“绣源”这么诱人的字眼,它们的背后一定有优美动人的传说,应该和柔美的女性有关,只可惜村庄无人能讲出其中的缘源,因了对它们的尊重,我不能杜撰,心里却掀起一波别样的情愫。
彩虹桥东一里外,踏过窄窄的石板,我走到一条土坝中间,脚下松软的沙土泛起清香。眺望红绣河,向西望不见它的源头,向东看不见它的河尾。而河流沿岸树木的影子,争先恐后闯入我的视野,于是我瞅着它们,看它们舒展各自的枝叶,挺拔俊美的腰身,展示自己最迷人的部分。一些驳杂的斑块映入眼帘,原以为自己看到了红绣河的底色,正暗自欢欣,一抬头,在不甚清明的天空中,弥散着零星的灰白色的碎云,原来是它们的倒影。我情愿看到的是红绣河的底色。这么美丽的名字,这么清亮的河水,它的底色应该是斑斓的,多彩的。静静的河水,被微风吹着,漾起一圈圈波纹,盈盈的水波,顾不得瞅瞅有些伤感的我,自娱自乐地唱着欢快的歌儿流去下游,剩下孤独的我,无助地立在堤坝上。流水不是无情物,它并非一去不返,有时候它会化作一两朵羽云来瞭望故乡吧。
东丁村有棵立村槐,距今多年,它在的街道叫古槐老街,估摸着是给古槐面子,因为在这个村庄,没有比它更老的物种。仅仅从它郁郁葱葱的树冠来看,很难相信它的历史是那么悠久,如果仔细观察它的身子,那?裂、厚重、剥离、粗糙、中空、不规则的圆形,分叉的粗枝,无一不诉说着它久远的过去。我摸摸它的老皮,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从我指缝间滑过,我听到了古槐絮讲着它的童年。一株小小的,不起眼的槐树,清秀清秀的,笑嘻嘻的和它的兄弟姐妹一起,在这里抽枝发芽,从地底下聚集起许多许多的生力,伸出稚嫩的叶子吸收空气,承受日光,穿枝拂叶地仰向天空。它们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为树。不知何时,身边的兄弟姐妹相继走散,即便伸出长长的枝条,也挽留不住离别,只剩它孤独地面对风雨,孤零零的缺朋少友,但它依然在风雨中咬牙坚挺着。当它的身子不再羸弱,能够独挡严寒酷暑,越来越茁壮时,吸引了一群想安家落户的村民,以它为中心,人们居家造屋,与它毗邻而居,和谐共处。一阵微风吹来,古槐的枝条轻微摇晃着,摆动着,叶子跟着不断点头,好像跟过路的行人打着招呼,也好像在召唤一切可爱的生物。它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温暖如春。它喜欢那枝丫疏朗的柿子树上,挂着像玩具一样明黄黄的柿子;也喜欢那攀附在柿子树上的丝瓜藤蔓,本应是客人,却理直气壮的结了那样健硕、胖大的丝瓜,像荡悠千的孩子一样,顽皮地挂在别人家的枝条上;她喜欢那金灿灿的玉米堆成小山,饱满的籽粒排列整齐,像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它同样喜欢那清明如玉的红绣河;喜欢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喜欢东丁村的一切。它明白“人”,理解“事”,历经沧桑岁月,如今的古槐已经目光平静,神色安详,是古稀的智者,庇佑着东丁村地杰人灵,吉祥平安!
漫步在东丁村干净的街道上,在一户低矮的门洞里,一位肩背微偻的老人正扶墙望着庭院。在确认没有狗,能确保自身安全后,我走了进去,向老人家打招呼,听到我的问候,老人转过身坐在门口的马扎上。我抬眼打量宽敞的庭院,满院子干枯的玉米秸杆,摊散着,倒处都是,或许是主人还没来得及清扫码放,又或许这样取用更为方便,我一个过路之人,不好妄舌。我蹲下身来和老人攀谈,先询问了年龄,九十岁的高龄还是让我吃惊不小。岁月的年轮刻满老人的脸庞,纵横交错的皱纹无处躲藏,因眼疾失明的右眼看着让人心酸,我对接不了她的眼神,却看懂了老人坚毅的神态。我夸赞老人身上的衣服好看,老人便裂开牙齿稀疏的嘴唇,笑得很甜,告诉我这是孙子买的,又主动挽起袖口,让我看她花花绿绿的内衣,也是孙子买的。也许是老人高兴,打开话匣子絮絮叨叨的和我谈了很多。
她有三个儿子,小儿子一岁的时候,儿子的爹因病去世,老人当时还不到三十岁,我问为啥不再嫁,老人反问我,除了她有谁能亲她的孩子,我无语。这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幸福的母亲,难以想象在农村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又相继给他们成家立业,其中的艰辛和苦涩无法体会。生活就是这样让人无可奈何,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你有你的烦,我有我的难,除了独自叹息,我茫然,不知该说些什么。因为家中的恩恩怨怨,儿子向母亲诉说,她告诉儿子:“糊涂事糊涂了”。我肃然起敬,当年郑板桥题四字“难得糊涂”名扬天下。或许一生都没有走出过村庄的这位老人,用这种睿智的生活态度,化解着人生中太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琐事。走过柴米油盐,走出鸡毛蒜皮,老人在这个村庄开枝散叶,枝繁叶茂,老人的三个儿子替她增添了四个孙子和六个重孙。
和老人的交谈继续着,从屋子里走出一人,他自称是老人的侄孙子,今年七十有五,说他不是老人的亲侄孙,老人生气了,高声质问:“不是亲的,俺能替你取媳妇?”我打圆场说肯定是亲的,但我不知道他是老人夫家还是娘家的侄孙,忽然明白老人并不住这里,是专程来看她侄孙的。亲情的绳索,在适当的时候要紧一紧,倘若一直松松散散,便没情也不亲了。老人的侄孙很有意思,听到老人的话,尴尬地笑笑,我断定老人说的是实情。侄孙说他那么大年纪如何如何,老人立马截住他的话头,说她还在这里,我拍拍老人的手,说年纪大的人在就好,老人回应一句我没听清楚,但是她的侄孙进屋了。和老人交谈中,老人自顾自说了很多,只可惜我听懂的不多,许多故事不能还原,只能粗略的写个大概,徒增一丝遗憾。
古槐、老人、河流,是东丁村的灵性,也是村庄的根,村庄的魂。沉郁又秀气,恬静不做作,是这个村庄的特异之处。岁月悠悠,波光明灭,相同的风景,看风景的心情永远不会相同,邂逅就是最美的遇见。
东丁印象
作者董玉霞
暮秋前往井沟镇东丁村,田野的风更泼辣些。城里的树木黄绿五五分时,乡村白杨叶子七分黄三分绿了。树叶在阳光照耀下金子般闪亮。风有些凉,但不大。路上不时有叶子悠悠飘下来。因为落叶,整个世界蓦然安静下来,一切都成了这落叶的背景。它们安静地飘落,似乎就是树叶要完成的生命历程。
进了村庄,最先见到的是一条河。不知它的名字,但河水如碧,微微泛波,自西向东逦迤而去。秋水或许已经寒凉,我没去感知。秋水只是秋水吧。自然的秋水,纯粹的秋水。水本无觉知,但它却如甘泉流进我心里,我的心刹那间丰盈起来。回想起那刻的喜悦,不期而遇的美好,往往比如约而至更令人激动满怀。
水草绿意犹浓,两岸荻花已秋韵尽现,记起《琵琶行》的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叶荻花虽似彼时,却无夜送客的凄然。秋阳正宽厚地露着脸面,关照着我们初聚此地慢慢热络起来的采风客,清淡而明静。
秋水的情思,让我对眼前的河流有了探索的欲望。从东丁村支书王孝福那儿,得知河的名字叫红绣河。等不及了解更多,想象已经天马行空了。红绣是传说吗?某位仙女划开此地,泽被乡野?红绣是人名,因某件壮举被后人铭记?还是红绣是描实,言说河流红艳绵绣的盛景?
后来听回村走一遭的王友杰先生介绍,才得知红绣河的来历。据说红绣河是一只貌似龙又带角的独眼蛟用角拱起来的河流,传说因河底全是红板岩,以前叫铜帮铁底红绣河,后来简称红绣河。这自然只是传说,但是河底的红板岩是真的,因了坚硬的岩石,红绣河底更清澈纯净,不似一般的河底聚集淤泥,所以河里的鱼特别美味。
红绣河的历史已不可考。据说在东丁村立村前这条河就存在了。它仿佛从开天辟地就一直在这里,静静地流淌着,流过了数不清的时光,润泽着两岸的土地。
红绣河有一段时期曾经断流。现在的红绣河水引自潍河,经水城村、河南村、前院头、后院头至东丁村,再由林家庙子往东北方向去,最后汇入五龙河。
东丁村有三大姓:王、付、丁。河北岸付姓和王姓人家居多,丁姓基本在河南岸。据说东丁村起源于河北岸胡同的一棵老槐树。六百多年前,有南方人来寻风水之地,看上这个地方,就在河北岸插一槐枝探风水。不知是红绣河的灵气润泽,还是此地的灵气孕育了红绣河和槐枝,槐枝蓊郁地长起来……于是以槐为中心,形成了最初的村落。丁姓人丁兴旺,故名丁家庄。
因红绣河之故,历史上东丁村是交通要道。河边有车马店,供来往客商歇脚。东丁村因此成了繁庶之地,人口不断增多。当时东丁村很多人家跑生意,立有堂号,比如古槐堂、孝古堂、陶然居等。清朝末年,村里有位叫付丙焴的商客生意做得大,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他请人从平度运来千斤青石,在红绣河上建了一座石桥,叫绣源桥,使河南岸也成了方便居住之地。很多人家迁到河南居住,从此村庄被河流分成两半,红绣河从护村河变成了村中河。
随着年代的渐渐久远,绣源桥渐渐式微。但付丙焴无私建桥的精神却成为村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上世纪七十年代,王友杰的父亲王孝先先生亲自设计了一座新桥,叫东风桥。新桥座落在老石桥东,每一块石头如何搭建,都是老先生一点点先垒成模型,又照着打造出来。东风桥使用了三十年,桥身出现裂隙,成了危桥,于是,政府在原址上建起了彩虹桥。近年,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又在彩虹桥西建了一座古韵盎然的石板桥,延用了旧石桥绣源桥的名字,而它的东西水域,被称为绣源湖。
正在王友杰先生陪我们参观彩虹桥之际,石板桥上忽现一个曼妙的黑衣红巾的身影,把我的目光牢牢吸引了过去。原来是王友杰先生的两个妹妹和高密美协的刘福美老师也在欣赏一河秋水。看完小桥流水,大家相约一起去看古槐。
古槐已经六百四十多岁了,仍冠盖绿云,如童颜老翁,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据说,曾有一度古槐的树干中空,枝干枯萎,但不知何时它又自己合拢了来,长出了新枝。新枝上的叶子浅浅地绿着,不似老枝那般浓碧,却似在彰显着古槐心中的喜悦。还听说,以古槐为中心方圆几十户,很多人家的子女学业有成,得大发展。古槐不仅是村子的精神象征,也为东丁人凝聚着一地的福气与灵脉。
我们采风团在王友杰先生家小驻。王友杰先生家有朋常来,我们边喝茶,边感受东丁人的质朴好客,宽厚善良。村支书王孝福说现在的新农村都是一村一品,他认为东丁村有五品。一曰槐,二曰河,三曰桥,四曰人,五曰历史传承。现在的东丁年轻人大多外出发展,从这个灵秀之地飞到更宽广的天地。只要红绣精神在,老槐的灵性在,村子就会永远有活力和凝聚力,无论年轻人飞多高多远,他们永远都会记得自己的根在这里,都会常回来看看这个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红绣河情思
作者赵廷河
年11月3日一大早,我随高密市作协采风团一行21人一同驱车前往井沟镇东丁村采风。
我事先了解到:井沟镇东丁村是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近年来,东丁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星级带路、全域提升、长效保持”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四化工程”,累计硬化道路2万平方米,绿化长度米,绿化面积近3万平方米,实现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全覆盖,沿主路两侧粉刷墙面3.5万平方米。绘制以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孝德文化为主题的固定版面、手绘图墙、宣传栏等遍布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东丁村成为井沟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行村、星级管理示范村。
萧瑟秋风今又是。片片金黄的杨树叶儿,像醉酒般跌跌撞撞落入大地的怀抱。文友们即席吟诗填辞作赋,谈笑赴东丁。
转眼之间,我们发现红绣河北岸一处新建的时尚别致的二层小楼,顶层上写着5个红色大字:“红绣河社区”。于是,大家把车停靠在社区前面的广场上。一下车,大家都边欣赏边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手机拍照,各取所需。感觉那水就是一块大水晶,这儿是潍河水流过的地方,潍河乃是红绣河的源头。潍河水顺流而来,感觉这水是如此地晶莹剔透。这让我终于理解了刘伯温为何不离斜山,在峡山潍水间流连忘返的奥秘。一直想,不知他老人家可曾来过红绣河这儿,如果曾涉足过,为何不曾留下蛛丝马迹?如果没来过呢,那或许是他的人生遗憾吧,当然更是我们后世这些文友们的遗憾了。
早晨的红绣河十分宁静。东丁村整齐的中心大街上虽然不停地奔驰着出行的车辆,但很少有高分贝噪音传来。进入红绣河社区保持立体的生态文明,不噪音、不喧哗、不吵闹。亦如李大钊先生所云,雄健的国民精神在这里很好的焕发了。在汉文化的故乡,大家都愿意做一个文明的主人。
你爱花之美么,请看东丁村街道两侧绽放的菊花;你爱奇之美么,不妨到红绣河缓缓流淌的小桥上去看水;你爱恬静之美么,不妨到好客的东丁村农家去小憩……他们会热情地捧出上好的茶来招待喜文弄墨的客人,还会搭梯子从石榴树上摘下咧着嘴笑的大个石榴,让您品尝。这时候,你会被石榴树环抱的农家小院所陶醉。由此我想,爱美,就从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爱起;读美,就从我们所观赏到的红绣河的风景读起!
红绣河水中,倒影着东丁村的绿树农舍,湛蓝色的天空透着宁静,飘着丝丝淡淡的云彩,像舞女伴着半透明的纱裙。那澄澈明净的天空,如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被红绣河水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虽然天空中不再有春日风筝的点缀,不再有夏日烈日的照耀,但它胜过任何一个集结的天空,它那么蓝,那么净……那红绣河边的垂柳,此时也开始穿上金色的秋装,柳叶落在河面上,有村妇、姑娘们在岸边石块上搓洗着衣服,不时有击水嬉笑声,随风传向远方。
流经东丁村的红绣河,清澈透明,美景如画。我想,待来年春天的红绣河水,定会魅力四射,灵动多彩;夏天的红绣河水,青春无限,妩媚奔放;秋天的红绣河水,碧波荡漾,韵味十足;冬天的红绣河水,则温婉秀丽,静谧玉洁。我最喜欢的是当下的红绣河水,不但温柔美丽,而且更重要的是正为这儿大片大片亟需水源的冬小麦和大棚蔬菜解着渴,真是久旱之禾苗,逢及时之甘露。驻足红绣河,让人流连忘返。
河边吹来徐徐微风,拂过农舍,农舍院前的柿子树微微点头,仿佛向来访者述说着平安吉祥,昭示着柿柿如意。远远地立于村中的古槐树,植于明洪武年间,植槐立村,树龄已达余年,主干中空,浑圆笔直,枝繁叶茂,树影婆娑,展现出一道古朴而凄美的风景。红绣河作媒,把古槐树嫁给了东丁村。古槐树见证了东丁村的发展史,与红绣河一起护佑着东丁村这一方圣地。
与红绣河社区东西对称的是新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百姓大舞台,在新建步行青石桥、避暑凉亭、彩虹大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东丁村人在辛勤劳作之余,在节庆之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可以尽情地发挥个人爱好特长,吹啦弹唱,手舞足蹈,娱乐何极!
红绣河水清又清,东丁村人重恩情。说起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原高密市永利建筑公司经理王孝先,可是东丁村的大恩人。虽已去逝多年,但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服务的感人事迹,人们无不佩服,有口皆碑。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一手创办的永利建筑公司,经过苦心经营,不断发展壮大。后又搞起餐饮服务,买卖兴隆。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乡亲。自年以来,他先后投资近万元,为本村修路搭桥,办公益事业。在他去逝的前几天,父老乡亲无不动情地夸赞他、感激他,不舍得让他走。王孝先不无感慨地说:“我是靠党的好政策,通过诚实劳动,挣钱办了几件能让老少爷们受益的事儿,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在王孝先的感召下,他的儿子王友杰在高密正大商务酒店继续经营餐饮服务这个行当,买卖也很兴隆。他接过父亲帮贫助民的接力棒,先后出资8万元,为村委建起了新的办公室,来年又投资10多万元完善了配套设施。王孝先父子不计个人得失、热心为民的高尚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当我们与王友杰交谈时,他无不自豪地说:“等明年这个时候,你们再来采风,定会看到新增添的景观了。红绣河引水成湖,修成环湖步行道,水边建起垂钓场,水中建起荷花池,让城里人也到我们东丁村来观光游玩。”
诱人的红绣河哟,原你梳妆打扮,永远年轻美丽!
东丁时光
作者白百合
红绣河流经东丁村的段落叫绣源湖。青石护坡,水泥嵌缝,构成源绣湖的湖岸。青草已枯萎,覆盖青草的是柳树的落叶。柳树间栽着小叶黄杨和海棠树。湖边瞭望,昨天和今天都在湖水里留下长长短短的影子。
云朵飘来飘去,阳光射出灿烂的颜色,并不强烈,平缓悠长。树荫稀疏,枝条的暗影在湖水里游动。一棵海棠树在路口,红果累累,风一吹就敲鼓点,如流水轻击出一串脚步声,最初见到的东丁村就是这样简单。
鼓点声渐行渐远。下彩虹桥往西走的路呈人字形,中间是绿化带。左边一条在红锈河岸上,红锈河是古老的河,也是崭新的河。
岸上的柳树模样相似,差不多一样的高矮粗细,一棵樱花树在一旁观看,一棵松树隔远眺望。今年的柳枝学会了梳理头发,因为红锈河又有了流水,她梳理好头发再修剪眉毛,与远道而来的红锈河水打着招呼。红锈河水明亮如镜,照过柳树的阳光转眼照到我身上。麻雀落下又飞起,喜鹊藏身院落,听得见它们忽高忽低的鸣叫。
靠右走是红六街,街口的绿化带里蹲着一个树墩,颜色柔软。往里走一户人家,几间南屋红瓦黑脊,粉刷白色的砖墙。一棵柿子树攀爬了丝瓜。熟透的柿子用金色的微笑敲击红瓦。丝瓜藤挂着沉甸甸的秋天,晃了晃。
东丁村大多人家门口有一棵槐树,院里的梧桐钻出院落,院墙上印着圆形的葫芦图案,寓意“福禄”。南北胡同的墙面上印着梅竹荷菊四君子。墙外的绿化带里开着红色单瓣和金黄多瓣的万寿菊。
过了红六街是红锈河路,古槐老街对接这条路,河道清淤挖掘出沉寂了多年的绣源桥的桥石,铺成步道,石条凹凸不平,却可以一步一步的走,每一步都是在靠近一座古桥,这里有雪花飘落,有风返乡,还有像我一样站在石桥上看风景的人。桥给了河流道路。或者,河流给了桥行走的空间。
护坡上的竹林挺直劲拔,翠绿嵘嵘,竹下苘麻结了果,一棵萝卜叶子厚实清翠,似乎还没经历秋天。
我和众多的影子重叠。一片竹叶掉在我发梢上,我感觉到竹林的风掠过耳廓,又有几片竹叶落下,我起身离开,寂静的事物继续留给河岸。一条黄色的小狗喃喃自语了两声。
古槐在一束宁静的光里生长。走近古槐就走近村庄的真实,明暗交错的记忆是古槐的身体,体内体外斑驳着裂隙。仰脸望,浓密的枝叶投射进来光,不太刺眼。每束光都是带有密码的锁,从里面能看见古老的星辰。
有的光抱在怀里,有的光入了梦,有的光瞩目仰望,有的光闭目暗语。熟透的柿子抱着光,咧嘴笑的石榴含着光,梧桐果藏着光,槐耳朵枕着光,光抱着彩虹桥、绣源桥、红锈河。
往南过绣源桥,河南岸的白杨树多于河北,屋前屋后全是挺直俊美的白杨树。胡同里落叶纷飞,红瓦上积蓄了几天的落叶,金黄压过红色。两把扫帚头朝下靠墙倒立,按照乡村人家的习惯,不会同时用两把扫帚,应该是来自不同的空间而相同的时间又聚在一起。
大门对联还是新的颜色:鸿运来宝地,财源进家门。门楣贴过门签:平安万事顺,富贵开门红。秋阳斜射,一大朵阳光灿烂了右边门扇,像鞭爆闪烁的光团。起步离开的时候,树叶持续飘落着。那么多的事物沉默在阳光中,它们的存在超出我们的遗忘。
集体采风有个好处:一行人可以同时获得类似的信息。集体采风有个坏处:大家获得的信息具有相似性。如何从相似的信息中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创作出“自己个”的作品,就要求作者从相似性跳出,跳到独特性上来。观察和体验是创作的源头,思考是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展开个性化的丰富的联想必不可少。四篇散文都有独立的观察,思考的火花灵光一闪,来不及展开,迅疾掐灭,让人跺脚。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目光将发现不同的意义。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告诉我们:“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实际上,每个人对身边的世界有很多话要说,但同时,不是你想怎么说都可以。有人戏谑地将人生总结为两个意义:一是吃饭,另一个是感知别人的温度。爬格子不是吃饭,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知别人的温度”,从而让别人感知到自己的温度。卧雲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