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君,年生,山东鱼台人。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鱼台县美术家协会主席。杨怀君是在农村长大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度过的。在那十年九灾,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杨怀君仍然能够专心致志的学习绘画。那个时期练习用的纸张都非常紧张,烟盒包装用的草纸牛皮纸成为怀君常用的纸张。正因为少年时的经历,怀君有着最朴素的乡土情怀,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是说朴素就是最自然的美,任何其他形式的美都是经过包装的,虚假的,即使表面再吸引人,也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假象,终究会被遗忘。只有最自然的美,才会永不褪色,别种形式的美都无法与之相比。在杨怀君的画中,便有众多的朴素的情怀,而且是用他丰厚的学养,静泊的心态,质朴的笔墨滋养过的情怀。年,五十岁的杨怀君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去国家画院深造。古人说年过三十不学艺,可杨怀君却抱着对艺术无比的热爱,坚定执着四处筹借学费,前往北京学习。在国家画院,怀君跟随邓嘉德先生系统地学习大写意花鸟的理论和技法,眼界开阔了,绘画作品越发精彩。杨怀君作画时,酣畅淋漓,挥洒自如,物我两忘,不知我之为画还是画之为我。每观此时,我常会有感悟:人人都知中国画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但鲜有人知,画养人,人亦养画。画养人即画中之物象,清如梅兰竹菊,以及画中之笔墨,画中之境界,足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人养画即人的品性情怀,又会反哺与作品。中国画从本质上讲,不应该是追求功利的艺术,而是抒情写意的载体。在这个载体里,杨怀君一直排除杂念,保持虚静,不求功利,保持自由,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的驰骋。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所谓“境界”,指的是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一种气象,一种意境,一种格调,以及品赏者通过精神体验、主观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杨怀君的画中境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画外之境。怀君追求的不是绘画技巧本身,而是“画外之意”。这“画外之意”,便是“文人画”含金量高于“画工画”的根本原因所在。画内之境可描,而画外之境难求,因为“画外之境”需要丰厚的学养、生活积淀才能达到。怀君为追求画外之境,在他所画题材上,多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桂鱼,葫芦等那些能引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