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177.html
演讲/秦朔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中国产业创新:从开始》。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
我想它不仅仅是我们整个中国经济自身升级向上发展的一个需求,也是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很多卡脖子的核心技术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再依靠过去全球供应链过程中互补,我们只能自己去突破。
所以未来的产业方向,就不能再是过去的平行移动,或者外延扩张,而必须有一种内涵的跃升,这就是产业创新的含义。
讲到产业,我自己多年来也是非常关心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就像PPT显示我们在联合国公布的41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的所有工业制造业门类里面,中国是全覆盖。这在全球也是唯一的。
我们在年的时候,制造业的增加值就已经是全球第一,19.8%,那一年美国是19.2%。经过了十年,年我们到了28%,遥遥领先。
谈到制造业,按照增加值来讲,全世界哪些国家排名在前十呢?
第一就是我们中国,第二是美国,第三是日本,第四是德国,第五是韩国,第六是印度,第七是意大利,第八是法国,第九是英国,第十是墨西哥。
现在很多人认为未来有可能对中国构成挑战的三个制造业新兴国家,也就是印度、越南、墨西哥。
我的研究结论是:
这三个国家要想挑战中国这样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它们各有各的问题,总体上最重要的问题是,它们没有像中国这样具有内生的自我循环、自我提升、变革创新向上走的能力。
越南因为比较多的是依靠外资,所以有一个绰号叫“三星共和国”,三星创造的GDP在越南非常非常巨大;墨西哥也主要是依靠外资,特别是墨西哥的一些加工工业区,依靠美国等的转移加工组装,但它内生的力量也不行;印度稍微好一些,如印度的仿制药、钢铁、汽车,但是印度在整体的科研水平、劳动力素质以及全面营商环境,跟中国的距离非常非常大。
所以,我觉得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可能会延续很长很长的时间。
01.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亦不是品牌强国
讲到中国制造,很多人都特别有信心,可是要讲到中国创新,很多人就说,中国到底有什么创新呢?在学术界以及国外很多媒体,讲到中国创新时就会有很多的问号。
第一个是觉得,中国更多还是拷贝。最近一个新闻,宁波海关查处了很多出口产品有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因此把它们给扣住了。所以就觉得说,你是拷贝,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够。
第二个问题,是觉得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绿水青山的重要性,在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现在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占全球排放量的大概28%。换句话说,我们生产了全球17%的GDP,我们产出是17%,但我们的排放是28%。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排放量是超出了跟GDP匹配的这个数字的。
这主要是由我们的产业结构决定的,我们更多还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其实我们制造业在全球增加值的占比28%,跟我们的碳排放占比基本是对称的。
第三个问题是,大家讲到中国创新,就觉得中国更多是血汗工厂,是汗水经济,而不是聪明经济,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去制造业的工厂当工人,尽管工厂的条件、收入各方面已经改善了很多。
第四个问题是,想到中国创新就觉得我们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说中国出口10亿双的袜子才能进口一架飞机。
最后一个是,中国在原创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当年日本东芝有一个说法,它说中国的企业都像是水果贩子,它们没有耐心去好好地种水果,它们也不好好去种那种优质基因的水果,它们就看到市场上有什么需求,它们就当水果贩子,去组装、去仿冒,去尽快提供给市场。
“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土货”,就是这样一种境况。
因此,我们谈到总量、增加值的时候我们很有信心,当讲到产业创新的时候我们的信心就没有这么多。
我们产业的根本问题在哪里?我们的规模很大,但是我们不强;我们的门类非常全,但是我们不优。
具体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配套能力不足、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
这四个总结是我国前任工信部部长苗圩先生在年的时候提出来的。
比如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表现在哪里呢?大部分的装备研发设计水平很低,试验检测的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技术创新处于跟随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没有突破。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手机,生产手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贴片机,目前的贴片机基本上在用日本的富士等,以及德国的;芯片中很多的关键生产设备,特别是光刻机大家都比较清楚,我们这个不行;我们用的各种显示屏,大部分是液晶面板,生产液晶面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是曝光机,还有生产OLED最重要的真空蒸镀机,类似这样的,基本上也是全部要进口。
我去过深圳的华星光电,目前在液晶面板领域里面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很了不起。但我去看过在深圳的T1生产线,有十台大型曝光机,无一例外都是来自日本。
哪些是我们的呢?在后端检测等领域是我们的国产设备,但是核心生产设备,以及上游进来的原材料(比如说玻璃是用日本旭硝子)还是高度对外依赖;我们手机里面贴片要用的胶,基本上是3M的,我去看蔚来的工厂,结构胶用的是陶氏化学的。在这些核心原材料、元器件关键的这些地方,我们有比较大的差距。
即便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做的,比如说消费级的电容电阻,一点都不难做。但我们手机里用到的,基本上也是进口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稳定性不够,还是会有少数次品。
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制造强国发展指数”,这个发展指数用了四个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
用这四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国指数,就发现中国的主要优势是在“规模发展”。因为评价体系赋予规模发展的权重只有20%。按照这个来排,中国在世界上仍然是第三梯队: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德国。
刚才我谈到的是从实体的意义上,也就是硬实力的意义上,我们还有蛮多的差距。
再从品牌上来说,今天新国货崛起,中国本土品牌所代表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我们包括在座所有朋友在内的充分认可。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全球市场意义上来看,我们还不是一个品牌强国。
我举的例子是用Interbrand品牌强,Interbrand衡量一个品牌的价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求你在母国市场以外的销售额或者利润额,一般它要求要25%到1/3,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中国在这个榜单里面,最多的时候只有2个公司,一个是华为、一个是联想。年只剩下华为。可见从全球消费者认可的意义上来讲,中国不能称为品牌强国。
02.创新的力量远远大于停滞的力量
未来怎么办?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十四五”和远景目标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沿着这样的一个目标有没有希望呢?
其实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
比如说我们的嫦娥5号,实现了地外天体采样的返回;我们的天问1号已经开启了火星探测,我们海斗一号是万米的海试;我们的奋斗者号已经成功坐底;C大飞机也在准备运营;我们“缺芯少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从芯片意义上,时间可能需要更长,但是从液晶显示上,我们的企业已经赶上去了。在军事领域里面,比如说歼20、东风17弹道导弹的研制,这里面也有大量自己的技术。
上个月我在上海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做过一个交流,我特别高兴的是听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我们的北斗系统跟美国主导的GPS系统比,有更多的创新,识别的精度更精确。
◎第二件事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里用的核心的计算芯片是中国的龙芯。一开始大家特别担心,用我们自己的芯片放到上面行不行呢?很害怕。但是经过北斗和龙芯的合作,就用了我们自己的芯片,而且到现在为止运转非常好。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高精尖方面正在进行突破。
这张图它反映中日韩泰越这几个亚洲国家,都是出口很厉害的国家,它们从年到年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这张图越往左它反映的是出口的制造产品越简单,就是服装、玩具、鞋子,越往右就越复杂。越往上你出口的份额越高。
中国的情况是出口的份额越来越高;同时中国不仅往相对复杂制造的机电产品、装备产品等等突破。
比如我们三一重工的挖掘机在年变成世界第一了,而玩具、服装、鞋子这些人们以为是简单加工的,中国仍然是很强。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通吃的模式。就是说高精尖的在弄,简单的也在弄,而且我简单的里面还能做出不简单。
以我调研过的申洲国际为例,它是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等品牌非常重要的代工商。
它是给品牌做代工的,可是如果去查申洲国际和耐克的年报就会发现,申洲国际的净利润率是耐克的2倍。
原因之一是申洲从在澳大利亚种棉花,到面料,到加工,到所有的环节,纵向一体化,所以它可以做到成本最优。但更重要的是申洲国际在制造环节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专利,尤其是面料。
它年逐步切入高附加值的运动服饰赛道,专注于面料研发,到年底已拥有新材料面料专利项。年,耐克推出针织跑鞋鼻祖级产品FlyknitRacer,需要供应商为其生产鞋面,有的供应商选择了放弃,但申洲果断决定为耐克重金购入多台生产设备,此举不但强化了申洲与耐克的合作关系,也成为其后来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申洲国际与优衣库共同研发的功能性面料Airism、与耐克共同研发的透气面料TechFleece等等,最终都转化成了终端销售额。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椰子鞋,它就是在材料上有很大的突破。申洲国际也是这样,在制造环节上有专利,这就是有附加值的、有专利技术的制造商。
展望未来,中国创新的新型基础设施也非常好,到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89亿,普及率70.4%。此外还有移动支付的普及化,工厂网络和供应链网络,物流配送体系等。
我曾经去广州调研过一个新消费的企业,逸仙电商,它们旗下有像完美日记这样的品牌。这个公司年才成立,创始人都是岭南学院学经济、学计算机的,并不是学美妆的,为什么可以在这个市场里面那么快地起来?
当然他们有一定的基础,比如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网上开一些网店;工作的前几年有人在宝洁,有人去了国内化妆品企业,有人在做电商的服装,他们对于电商运营有一定的能力。
但最最重要的是,、年的时候,他们认为,由于中国的基础设施的改变,他们有可能在非常高的起点上去创业。
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创始人之一回答:
、年,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毕,包括支付、物流、交易、云和大数据。还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