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裸捐万,她是中国最后一位

美尚生活/艺术/人物/故事

若有诗词藏于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娱乐圈的信息总是沸沸扬扬,“逃税”“爆料”“出道”各类信息霸占了各大版面的头条。

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则消息:

年6月3日,

著名学者、古典诗词研究专家,

94岁的叶嘉莹,

将自己的全部财产,

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继续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万元。

没有热搜,没有铺天盖地的掌声,只有一个诗词的女儿,对中国古典文化,近一个世纪的痴心持守。

叶嘉莹是谁?

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连主持人董卿都亲切的尊称一声“先生”的老人。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受聘于台湾大学,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她是-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她90岁生日时,总理亲自写诗为她祝贺:“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人民日报评论她: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直到看到她,才知道什么“若有诗书藏于内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直到看到她,才懂得原来女人真的可以美丽一生,优雅一生。

直到看到她,才明白对传统文化坚守的魅力,润物无声,却铿锵有力。

纵然万般荣誉加身,在叶嘉莹心中,她最爱的,最为看重的,依然是热爱的古诗词。

浮和沉,名与利,都不是她追去的东西。

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年轻人开一扇门,将美好的吟诵传承下去。

01

出身名门,命运弄人

半世流离,一生艰辛

叶嘉莹,字迦陵,年7月,出生于北京。

她是满族人,祖辈原姓叶赫那拉,辛亥革命后改为叶姓。

祖上是官宦人家,父亲又是北大英文系的毕业生,家境优渥、家风开明,叶嘉莹无疑是幸运的。

叶嘉莹3岁时与小舅李棪(左)及大弟叶嘉谋(右)合影

书香门第,藏书颇多,她小小年纪,便耳濡目染,捧着厚厚的典籍书册,尽管并不懂书中奥义,却懂得了读书的乐趣。

在众多书籍中,她最喜爱古诗词。

一边吟诵着唐诗宋词,一边跟随旧学功底深厚的伯父进行诗词创作。

沉浸在诗词的世界,叶嘉莹幸福极了。

那时的她不会知道,宁静的生活,很快就会被打破,而她热爱的古诗词,成为了支撑她走过艰难岁月的重要支柱。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据北平,父亲随国民政府南下,杳无音讯。

留下13岁的叶嘉莹和母亲、幼弟一起在沦陷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生活一下子从优渥跌倒了谷底,但物质上的匮乏尚可忍受,精神上的折磨痛彻心扉。

年大学毕业的叶嘉莹

让人没想到的是,17岁那年,母亲腹中长了一颗肿瘤去天津开刀,最终因为血液感染,在回北京的火车上不幸离世。

悲痛欲绝的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

其中有一句,每每读来都为之悲痛:

“早知一别成千古,

悔不当初伴母行。

本是明珠掌上身,

如今憔悴委泥尘。”

“国家不幸诗家幸”,故园沦陷、亲人四散,尝遍了世事的酸甜苦辣之后,叶嘉莹从诗词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她受伤的灵魂有了寄居之所,她在古典诗词的滋养中振作起来。

与老师及同学合影,后右侧一是叶嘉莹

02

一生被命运推着走

却从未向命运低过头

叶嘉莹说,她这一生都被命运推着走。

“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婚后,她随丈夫迁到了台湾,并产下大女儿。

刚生完女儿,就遇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她不再是柔弱的女学生,必须成为坚强的母亲。

叶嘉莹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一边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

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了。

但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对她轻则谩骂,重则家暴。

她甚至一度绝望,曾想结束自己和女儿的生命。

在最深的绝望中,王安石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

她对自己说:“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再为它烦恼。”

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末,叶嘉莹在诗词上的造诣引起了海外学界的注意,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为了让丈夫离开台湾这个伤心地,也为了让海外人士感受到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带着丈夫和孩子远赴加拿大。

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

语言不通,叶嘉莹每天熬夜恶补英语,常常查字典、练口语到凌晨两三点,而她那时已经42岁了。

她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让很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但“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

叶嘉莹52岁那一年,大女儿跟女婿在一次出游时出了车祸,双双身亡。

年逾半百,痛失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谁又能懂?

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叶嘉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哀悼女儿、女婿,首首催泪,句句断肠。

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

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

经过一轮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

03

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

就是回到祖国教书

十年浩劫,百废待兴,文化领域也迫切需要大师出来重整河山。

旅居海外的叶嘉莹得知这个消息,毅然决定回国!

当看到火车上的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时,她不禁感慨,尽管这个民族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

年叶嘉莹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叶嘉莹的归来,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震动。

得知她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初回到南开,她讲课时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

为了维持讲座现场的秩序,高校不得不制定了规则,要求持有听课证才能入场。

然而这也难不倒求知若渴的学子们,一位女生用萝卜刻章制作了假听课证,引来诸多学子纷纷效仿,一时间萝卜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紧俏货。

80年代在湖南湘潭大学讲学

期间她还受邀到全国的各个名校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新疆大学……

课堂场面热烈,座无虚席。

她说:“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

细数起来,从她归国至今,已经40年了。

40年里,叶嘉莹始终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她不慕名利,而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之中。

如今,年过90的叶嘉莹先生依然坚持讲课,有人给她递椅子,她拒绝了:我从21岁教中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

她站得笔直,仪态优雅地将古典诗词之美娓娓道来。民国遗留下来的大师风韵,在叶嘉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那是属于文人的“精气神”,那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不信你看,她眸子里,闪着光芒。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叶嘉莹南开讲座,“站着讲课是对诗词的尊重”

她去年停止招收研究生。还没毕业的学生,她继续带着。

在家中的小客厅里,她每周给学生上一次课,逐字逐句地帮学生批改论文。她听力不如往昔,上课时学生发言,需要坐得离她近一点,声音大一些。

“如果我不能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年轻人,也对不起家长和老师”。

04

我这个莲花总会凋落

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有学生曾经问道:“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她的一生,都在传扬古典诗词,在南开的一次讲座中,她望着台下上千学子,有点动情的说,“古诗词这么美好的一份珍宝,我多么希望你们能看见。”

“柔茧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只要年轻人能够把我吐出的丝织成一片云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够留下,我死去也无憾了。

这是叶嘉莹的一句诗,更是她毕生的追求。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她也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年4月,叶嘉莹先生在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登上《朗读者》的舞台,为传播“真正的吟诵”身体力行。

年6月,她把毕生财产捐给国家教育事业,继续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光发热。

年4月22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里,叶嘉莹先生在第八届海棠雅集上吟诵诗词

“我这个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大家都尊称她为“先生",这是民国时代人们对德高望重的女学者的敬称。

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半生的离乱,悲苦的一生,仍有一颗赤子之心。

没有喧嚣,不争不抢,默默付出,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大师风骨。

北宋思想家张载有这样的一句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纵观叶嘉莹先生70年的教学付出,

就是在“为往圣继绝学”,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

这样的大师仍在,

真是古典诗词之大幸,

是后生晚辈之大幸。

这样的女人,

才代表着“中国精神”,

才应该是我们的“国民女神”!

在此,我们致敬叶嘉莹先生,

对古典诗词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

谨祝愿长寿安康。

素材来源网络,美尚编辑出品,转载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抽奖活动开始啦

▲长按海报识别小程序码,

立即参加美尚君的抽奖活动,

就有机会获得:

纳米补水仪和优惠券~

6月13日12:00自动开奖

祝大家手气棒棒哟~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兰州可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jz/2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