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谱色写意家国情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41.html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又即将启幕,“谱色写意家国情—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将亮相本届书画年会。

美丽故乡、家国情怀一直是王跃奎的绘画主题。他以祖国美好河山为形象,山气弥漫,诗意盎然,那熹微的阳光、温润的空气、缓缓的流水感染了我们的心性,弘扬了淡泊清心、悠闲自得的东方性格和平和含蓄、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气质。同时,在他的画中,表达了对家国故园的热爱,对土地亲人的依恋,对生命生活的赞美,对时空永恒的追求。本次展览由盛唐轩艺术馆策划承办,是画家王跃奎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

1

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

(系列展览)

谱色写意家国情—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学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画廊协会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州市人民政府中晨集团协办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西安美院中国画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美术学院山东省国画院凤凰艺术学院山东大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书画春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览地点山东省青州市仙客来南路号中晨艺术小镇画廊城1区王跃奎美术馆展览时间年9月29日—10月5日

艺术简介

1

王跃奎

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副主任,现为国家画院画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

年《风过溪声远》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文化部)

年《地旷无风雪自飘》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年《云林通太极》入选年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

年《生命之旅》获“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年《菏塘月色》获“八荒通神—哈尔滨年全国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年《河岳洪荒》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美协)

年《丙安苗乡绿河岳》入选“中国美术馆贺岁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年《守望故园》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文化和旅游部)

名家点评

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跃奎是当代画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在中西融合道路上注重东方笔墨精神与西方色彩内涵融会贯通,东方笔墨语言与西方图式语言紧密结合,成为21世纪新时期开拓新风的优秀画家。跃奎的山水画艺术,以酣畅淋漓、浑厚华滋的笔墨语言,表现了天人合一、中和纯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他试图将道家的无性、儒家的和性、佛家的空性融为一体,创造一种幻象迷离、郁勃沉雄的新境界。《云林太极》、《溪山无尽》等系列作品,均以家乡长江两岸的美丽河山为母题,或笔墨深邃、意境阔大,或笔墨清隽、意境清新,以此弘扬豁达豪迈、深厚雄强的民族性格气质和天人合一、以心写意的民族文化精神。

《梦里江南》系列作品,在笔墨构成和色彩装饰上有了新的突破。这类作品以江南园林为题材,湖光潋滟,塔影婆娑,弱柳夭桃,碧水长空,飞亭走榭,蕉荫卧虹,表达了他对文学诗赋的眷顾,对梦中理想的坚守,对家国故园的热爱,对文人情怀的追求。笔墨奔放,色彩浓烈,富于构成,美于装饰,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特质和当代精神,较好地解决了笔墨的写意性与色彩的装饰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笔墨的激情与色彩的激情在宣纸上的统一。

《守望故园》系列作品,挖掘了新的审美内涵,对蜀中风土审美品格和故乡情结有了新的审美挖掘;探索了新的艺术语言,造型观念和色墨肌理有了全新的突破。这类作品以川南故乡秀美典雅的梯田溪流、果木庄稼、墙瓦民居、竹林芭蕉为题材,表现了风轻云淡、斜晖懒照的美丽田园,山气弥漫,诗意盎然,那熹微的阳光、温润的空气、缓缓的流水感染了我们的心性,弘扬了淡泊清心、悠闲自得的蜀人性格和平和含蓄、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气质。同时,在他的画中,表达了对家国故园的热爱,对父母兄妹的依恋,对儿时记忆的不舍,对时空永恒的追求,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泪,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美。这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写照,他把时间、时代注入了作品,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远赴他乡,寻找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当若干年后,他们事业渐成而人已老去,当他们重新审定人生,回首往事的时候,割不断的还是对故土的依恋和热爱。可是故乡在沦陷,当他们回到故土,已经找不到曾经的家园,迷茫失落,孤独忧伤,试图寻找守望。这是一代人的情感记忆。王跃奎把这种浓厚的故乡情结融入画中,用极富当代精神的全新的绘画技法和唯美的色彩表达出这种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是整个时代的哀伤,引起了这个时代强烈的共鸣。在艺术语言上开拓了全新的方法,在造型观念上大量使用块面造型,一改传统绘画的纯线造型;在材料上大量使用色彩,一改传统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媒介;在笔墨肌理上,保留了水墨的笔触美与层次美,引入了色彩的肌理美、色阶美与色调美。避免了色彩融入中国画的媚俗品味,保持了中国画的高雅格调和中国味道。在淡雅笔墨中辅以西方色彩,以线写意,以色写境,虽然色墨繁复,随意布局,却在点线的统领之下,在色调的微变推移之中,清丽雅致,朦胧润泽,似勃纳尔组构,灿烂恢弘,别开生面。王跃奎创造的这种叠色推移技法被称为谱色写意,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技法创造,在中国画写意笔墨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色彩体系,既传承了笔墨的生动性,又发展了色彩的笔触美,成功地解决了笔墨的写意性与色彩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的色彩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山水画写意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

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美术观察》杂志编委)

王跃奎在当代中国画创作实践面前开辟出了一条新路。我觉得“云林太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太极”这个观念,他在思考关于阴阳辩证的表达问题,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云林”,他在寻找新的表现天地。跃奎是四川人,以前在黑龙江工作,现在有重新向故乡返回的意图。展览里有一批画,题目是“云林太极”的那些作品,是他回到巴山蜀地去寻找传统,回到家乡去开拓意境。他想回到巴山蜀地,以家乡的山川为母题,赋予这片土地以新的品格与意境。这片土地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变革过程中非同寻常,它成就了两位大师,第一位是傅抱石,第二位是陆俨少,蜀中经历是促成两位大师从传统走向自我的现实契机。王跃奎试图也在寻找这样一个现实变革的契机。

在王跃奎的作品中,那种近距离观察让我们迅速地去贴近对象,迅速地随着他的目光聚集在某些特殊的景象上,比如说一些杂树、竹林、芭蕉、梯田、溪流、云烟,散落着说不上是草还是苗的物象。他把观念性符号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触到的、可以亲近到的、有生命的物象,他更贴近了自然。在画面构成上,王跃奎喜欢用大量的黑色去挤压画面,挤压意象,挤压光影,形成巨大的张力,给我们以力量感、现代感。这种挤压并没有让我们产生观念上的压迫感,反而使我们的目光在现实问题上更加聚焦,以一种轻松的姿态面对眼前的世界。

杨飞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这一批写生画得非常好,尤其是画芭蕉、梨花和樱花的那几张,画面各种元素都有,很丰富。很有现场感,能看出画家的存在,能读到画家的现场感动,这在国画家的写生中是很珍贵的。国画家容易以某种观念出发,以理念去套现实景物,形成某种程式化的东西,缺乏真情实感,千篇一律,看一百张画就好像看一张画。艺术家应该是每画一张画都不同,每一张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才是艺术中最本质的,最核心的部分,否则抓不到艺术的实质。画自己熟悉的喜欢的题材,有感情在里面,才容易画好。

牛克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这批写生比上次无锡写生更加深入,更有诗意般的意境。在色彩语言上有新的突破,巧妙地把塞尚、高更、梵高等西方印象派大师的色彩融入到中国画写生中,结合得悄无声息,十分协调,既有丰富的色彩,又有生动的笔触,这种新的探索很成功。

田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画院院长)

这些写生很有新意,平面感、空间感很好,画面结构处理很完整,色彩处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刘国松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著名画家)

色彩大胆,处理得也很协调,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面貌和风格语言,作为一个画家这是最可贵的。

何家英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作品很淡雅,画得很美,很好,色彩很协调,构图也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语言。

罗明标

(文化学者)

这批写生画得好,能看出画里有心灵的调子。与去年博士毕业展的作品相比,简直是飞跃。厚积薄发,找到感觉了。

李魁正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这些作品画得好,综合了许多名家的优点。我以前也画过淡的作品,淡有淡的韵味和意境。色彩画得很漂亮,把色彩大量引入中国画,这是未来中国画发展的趋势。把这批写生的作品集送我一本,签上名字(一笑)。

何加林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

这批写生画得很有感觉,很有意思,色调很美,有情感,有意境,有独特的个性方式。在造型上再进一步抽象概括,脱去自然形,在线条上加强节奏变化,在布局上可以增加大面积的墨块。你要多画这种风格的作品,非常好,少画传统的作品。

刘曦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编委)

有独特的风格语言,对山水画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极其难得。因为注意画面构成,所以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把家乡山水有感情地赋予一种境界,升华大自然的美,为大自然塑造一种高雅的品格,这是山水画艺术的核心。虽然大量运用色彩,但还能保留中国画笔墨的审美情趣,这点很好,但以后还要继续强化线条的书法美。

林木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

个性化很强,也很有格调和品味,成为一个名家没有问题,但要成为一个大家,还需要把作品画得更有份量,更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让人过目不忘,就要画一些大画,把这种方法运用在大画中,画出一批宏幅巨制。把作品集给我一本。

宋雨桂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当代山水画创作制作现象严重,平淡无味居多,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以来好的写意作品几乎看不到,没有水平,没有新意,好作品几乎都是工笔。画要学宋元,笔墨精到。现在全国的中国画教学很有问题,把石涛、吴昌硕、黄宾虹抬得那样高,把四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不对的。石涛的画太空疏,野气太重。吴昌硕一味霸气,造型和笔墨比任伯年差远了。黄宾虹作品只看几张还可以,看多了都像一张画。你的作品很有新意,很有风格,语言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难得!很喜欢你《蛩鸣空林》里石头的画法,简洁明了,充分表现了石头的结构,同时又有书写的韵味,很协调。《红岩写生》中树的表现方法可以在节奏上变化一下,顺逆中侧,干湿浓淡,用笔要多变,借鉴传统画树的方法。能入我眼的画不多,你的画我很喜欢。这些作品出书了吗?送我一本。

姜宝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你的作品变化太大了,非常好!博士毕业后又有了飞跃性进步。你这种风格探索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最喜欢你《夕照鼋头渚》《红岩写生》这两张,形式感、平面感很强,整体协调,又有丰富的内容。你展厅里的作品《故乡的记忆》最好,比前面所有的都好。整体效果好,画面完善,平面感更强,艺术语言更纯粹,尤其中间部分,既是平面整体的,又是丰富多变的。中国画创作要反传统,要叛逆。但想完全丢掉传统不可能,你一下笔便自然会带有传统的影子,想丢也丢不掉。画树的方法不必跟传统一样,不必用传统树法的用笔节奏,就用你这种平面的、整体的、构成式的方法,才能与你整体画面协调起来。你传统画得很好,但不要再画了,你这种创新的作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要坚持画下去,一定有大成。有些人有点新东西后就放弃了,今天画这样的,明天画那样的,很可惜。你一定要坚持画下去!

李新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跃奎的作品有一种浓浓的诗意,这种诗意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的体现,是对中华传统艺术所特有的那种诗意精神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它属于中国,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他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跃奎的创作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与艺术精神,其作品含蓄而情深意浓,雅致而清新自然,不温不火,不激不厉,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风范。同时他的创作又不泥古,不狭隘地拒斥西方,能在传统高雅品味的基础上,学习西画的色彩表现语言,赋予自己绘画创作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以新的面貌,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受到当今学术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zp/4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