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丨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11月7日07:47:38,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立,建始也”,亦云:“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准备进入冬眠。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立冬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二候地始冻此时节,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蜃是大蛤,雉是野鸡。立冬后,野鸡蛰伏,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了大蛤。

立冬·史话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此时在北方正是孟冬之月,而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汉魏时期,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在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立冬·习俗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

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有简化趋势,也有的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吃饺子在我国北方,人们立冬爱吃饺子。为什么呢?

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

补冬立冬节气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立冬补冬,补嘴空”,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通过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冬泳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比如民间会自发地在这一天组织冬泳。

比如在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冬泳健儿在立冬之日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养生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立冬”节气过后,起居调养应以“养藏”为主,建议早睡晚起,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可以开始适当进补。

起居

早睡晚起晨练推迟

在生活起居方面,专家建议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睡觉过晚,不要熬夜;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

情志

恬淡安静畅快心情

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好办法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运动

适量运动避免过汗

立冬后,人的免疫力和体质会下降,从而进入一个相对低谷阶段,经常锻炼确实能提高抵御各种疾病入侵的能力,从这方面来说,冬天提倡多运动是对的。冬季运动讲究“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锻炼一样再大汗淋漓了。

药补

膏方进补未必适宜

近年来,膏方进补很是流行。膏方一般来说比较滋腻,易生湿,而南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让人非常容易惹湿,因此,膏方进补在南方并非人人适宜。

立冬·饮食

在寒冷的天气中,该如何调整饮食呢?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秋冬养阴”,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可是很有好处的哦。

1进补前,先引补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

2多温热,少寒凉

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3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点辣椒,不仅能增进食欲,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4咸味入肾,补益阴血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立冬·诗词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唐·李白《立冬》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宋·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宋·仇远《立冬即事二首》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综合新华网、家庭医生在线、百度百科

是日诗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秋天的味道尚未消散,而冬天却已踩着厚厚的落叶悄悄到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它像一个不期而至的宾客,尤其让南方的人们惊喜而措手不及。他们一边调侃着“南国无秋”,一边踮着脚向冬来的列车方向张望。而当冬天携着寒风轻装而至时,人们却恍然了,在秋与冬的暧昧颜色之间迷离。

冬日的阳光,如同一片轻盈的薄纱。云彩越发少了,天上只剩下几朵拖着长尾的流云,落叶和小草在寒风中窸窣作响……人在天地间,确实是感受到初寒之气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农民将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蛰虫伏藏,万物的气息慢下来,缓缓入梦。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水面开始冻结,但未成坚冰。

二候地始冻

土地凝结寒气,但未至龟裂。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雉指野鸡,蜃为大蛤。鸟儿蛰伏,大蛤却在繁殖,古人以为它们是野鸡变成的。

立冬养生

立冬补肾阳:白萝卜羊肉汤

立冬又到进补时。羊肉性温热,冬天食用,能益气补虚、抗寒;另外羊肉也有温补肾阳的功效,经常感到体力不支、疲劳感重的人尤其要补一补。白萝卜,则可以清除滞留在体内的虚火,炖羊肉时加点白萝卜,能中和羊肉的热性,起到润肺的作用。

白萝卜羊肉汤

羊肉克、黑木耳一小把、生姜、白萝卜克、白胡椒粉。

①羊肉切大块,洗净后汆水捞出;白萝卜洗净切大块,生姜3片,黑木耳泡开洗净。

②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大火煲开后转小火,煲1个小时左右。

③出锅时加盐、胡椒粉调味。

①立冬燥气还很重,大补的羊肉汤里一定要有润肺的东西。

②羊肉性热,身体怕热,大便燥结的人要少吃。

立冬风俗

吃饺子

立冬补冬,不补嘴空。虽说“冬至好吃不过饺子”,但在立冬,人们同样会吃饺子迎冬。古时,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例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必吃饺子。在我看来,规矩倒在其次,只要能窝在家里,和家人吃热气腾腾的白菜饺子,就是幸福的。

吃团子

在无锡地区,立冬一大习俗就是“吃团子”。恰逢秋粮上市,人们喜欢用新粮食做团子,馅料有豆沙、萝卜、猪油等等,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

小阳春

立冬至小雪,北方正是孟冬之月,但在南方,却会呈现出春三月的温暖天气,俗称“小阳春”,一些植物会二度开花。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这(海棠)花儿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十一月,因节气迟,还算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这花开因为和暖是有的。”这时人们喜欢到户外赏花,饱览这秋冬之际的奇妙“春色”。

立冬好。冬天的天地干净,宽广,朴实。冬天的阳光珍贵,照在玻璃窗上,让人不困思眠。肌肤触碰到冷,便会思恋暖,在家中窝着,喝些热的吃些肥的,人会不知不觉胖上一小圈儿。立冬让人从烈火变成文火,回归一种凝聚的沉静,从前慢,如今也慢。深秋,冬天一送再送,而远方的雪,正向我们奔赴。

物道×72物候元气生活联合出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7时48分,迎来立冬节气。“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冬天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立冬时节,雨雪飘临

  今天立冬,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陕西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湖北西部及云南西北部等地有大雨,局地有暴雨。

  受冷空气和降水共同影响,今日至9日,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8℃,其中,华北北部及江南南部、贵州中西部、华南北部等地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请注意防寒保暖。

立冬三候

  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地始冻”,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蔼蔼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雉入大水为蜃:再五日“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立冬习俗

天子迎冬

  立冬日,古时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向群臣赐冬衣、慰问表彰军烈属。

民间贺冬

  亦称“拜冬”,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大家也会更换新衣庆贺往来。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冬泳

  如今,有些地方迎接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冬泳都是不少人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饮食,北吃饺子南吃葱

北方:饺子

  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水饺,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立冬这天应吃“倭瓜”馅的饺子。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北京:涮羊肉

  民间还热衷于吃涮羊肉。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台湾:羊肉炉、姜母鸭

  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

南京: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以抵抗冬季湿寒,减少疾病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福建、潮汕:吃甘蔗、炒香饭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冬天来了,这样养生

温补为主,不盲补

  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羊肉、牛肉、鸡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调养作息,早睡晚起

  立冬之后,要逐渐养成多睡一会儿的习惯,养护阳气。《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

注意保暖,防心血管疾病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非常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刮大风时最好不要迎风行走。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因此,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适当锻炼,激发身体潜能

  冬季养生,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要适当感受天气间的寒凉之气,走出室外,激发身体潜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冬季锻炼,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敲打健身球等。

温养情志,振奋精神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

  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如跳舞、弈棋、画画、练书法、欣赏音乐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招聘策划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jz/2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