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趣闻南京大萝卜其实是板桥萝卜

点击"今日板桥"   “板桥萝卜,沙洲藕”

  你如果在南京城南农贸市场买菜,看到鲜红、肥硕的大萝卜,菜农或菜贩子会对你说:“‘板桥萝卜,沙洲藕’,这就是板桥萝卜。”如今种子市场上推广的优良红萝卜籽“绿领旱红”和“南京红”,就是在板桥萝卜基础上培育起来的,深受农民欢迎。

南京素来以产萝卜而驰名,连南京人也被说成是“南京大萝卜”,其实南京大萝卜说的正是南京板桥的萝卜。

国特一级厨师胡长龄所著《金陵美肴经》一书写到《板桥萝卜》。胡老写道:“金陵之地素来以盛产萝卜而驰名。南京的板桥萝卜,更是首屈一指。”胡老说:板桥萝卜的特点是硕大而心不空,皮红而肉白,清脆多汁。

  清代著作记录5道板桥萝卜菜

  《白门食谱》(笔者注:民国时代张通之著,南京通志广印行出版、发行,白门是南京古代别称之一)称:“板桥所产萝卜,皮色鲜红,肉实而味甜;与他处皮白而心不实者,绝不价似,无论煮食或煨汤,皆易烂,而味甜如粟(原文如此,疑应为“栗”),若生食切丝,以盐拌片刻,去汁,以麻油糖醋拌食,或加海蜇丝,其味亦佳,且能化痰而清肠胃也。”

  而龚乃保在《冶城蔬谱》云:“萝卜”吾乡产者,皮色鲜红。冬初,硕大坚实,一颗重七八两,质粉而味甜,远胜薯蓣。窖至来春,磕碎拌以糖醋,秋梨无其爽脆也。

  《调鼎集》是清代童岳荐编撰,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调鼎:调,调味;鼎,流行于商周至汉代的炊具,圆形三足两耳,亦有长方形的。调鼎,即指烹调食物。《调鼎集》记载了数十万字的古代烹调大全,特记板桥萝卜馔5例,可见板桥萝卜的闻名已久。

  5例如下:

  烧板桥萝卜:切块炸过,加麻油、酱油、酒烧。又切条炸过,配风菜、麻油、酱油、酒、花椒、醋烹。

  瓤板桥萝卜:大板桥萝卜去皮,鲜汁炸,挖空装羊肉丝、酱油、酒烧。

  煨板桥萝卜:去皮,先入开水煮过,配青菜头、笋汤、盐、酒煨。

  拌板桥萝卜:削取红皮,配白蜇皮炸。虾油、蒜花或虾米、盐、酱油、麻油、醋拌。

  酱板桥萝卜:顶大红萝卜切四桠或切圆片,或整个入甜酱,数月可用。

  板桥萝卜“四十个萝卜挑不动”

  过去在板桥和西善桥,乃至全南京的菜场和农村,流传着“板桥萝卜,善桥葱”的谚语。“善桥”是板桥人对邻居街道西善桥的亲切称呼。

  现年94岁的叶德广老人回忆说,过去大萝卜人挑、车载,源源不断地运往南京城里各菜场,人家惊奇地问哪里来的,答板桥来的,“板桥大萝卜”渐渐传开了。

  板桥大萝卜,指大红萝卜,不是小小的扬花萝卜,也不是外来种大白萝卜。板桥大萝卜大而实在,板桥还流传着“四十个萝卜挑不动”的趣话,夸张地说明了板桥萝卜之硕大而实在。过去萝卜是人们的家常菜,需求量大。种它成本低,萝卜生产期短,收益快,板桥许多农民种它发了家。

  南京作家叶灵凤爱吃大萝卜

  南京人爱吃萝卜,像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是南京人,就多次著文大谈南京的萝卜。他有一篇《岁暮的乡怀》的散文,念念不忘家乡的萝卜,说:“家乡有的是外红里白的萝卜,”萝卜煨烧鸭汤“是最常吃的一味家常菜。”又有一篇《蒙田三书》的文艺随笔,忽然宕开一笔,写到萝卜,说:“据我的经验,广东人对萝卜是不大有好感,至少是不爱吃,更不会生吃的,而我则恰恰相反,熟的固然喜欢,更喜欢的是生吃。”而在一篇《蔬食和凉拌》的小品中,他更以行家的口吻写道:“凉拌萝卜,是该切成细丝的,用糖醋或酱油均可,外加麻油。不过,萝卜宜拣圆而且脆的,广东的所谓‘扒齿萝卜’,是只宜煲汤,不宜凉拌的。”这些,也许可以视为一般南京人对萝卜的共同看法。

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小编。

赞赏

长按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angyingy.com/xljz/2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