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君子之花

撰文丨毛艳萍

文人瓷画

  自明朝万历末年以来,梅、兰、竹、菊并称,以“花中四君子”而驰名天下。早在宋元时期,中国花鸟画即喜以竹、梅为题材,配之以松,人称“岁寒三友”。元朝画家梅花道人吴震在“三友”之外补画兰花,名之“四友图”。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新安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兰竹菊四谱》,准备作为学画的范本刊刻流布。他的好朋友,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华亭陈继儒在这本画谱上题签“四君”,借以标榜君子之清高节操。此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称不胫而走。直至清代《芥子园画谱》专列兰、竹、梅、菊四谱刊行于世,四君子之说渐趋定型并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薄的品质,拔俗、正直、虚心、纯洁等内在意蕴而成为古今文人雅士笔端绢帛上之物,也成为陶瓷艺术家经常书写之题材。

粉彩梅花瓷板丨民国田鹤仙

  梅花因其傲骨、凌寒的品格,被列为“四君子”之首。中国画中的梅花,历代皆有名作出现。元朝的王冕,他画的墨梅至今无人能及。清代画梅高手更是比比皆是,石涛和尚、扬州八怪、赵之谦、虚谷等,画梅超绝一时。近代的吴昌硕、潘天寿等人,所画梅花气势宏大。而以陶瓷为载体的画梅作品中,浅绛始祖,御窑大师程门,年浅绛彩《梅雀阁》花鸟图瓷板,开创梅画的一代先河。新彩奠基人之一的潘萄宇的双鹊红梅粉彩圆形瓷板画,一对山雀紧紧相依,梅花以红色染花瓣,黄色点花芯,虚实疏密,笔法透逸,清新艳丽。从此,瓷上梅花画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梅花千姿百态,瓷上梅画丰富多彩。珠山八友王琦、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等人合作的《暗香疏影》、汪野亭先生粉彩瓷板画《梅花通晓梦》、刘雨岑先生《介眉寿图》瓷板画、毕伯涛《咏梅图》。陶瓷美术家章鉴先生的粉彩枇杷瓶《锦鸡梅》、粉彩高白釉《梅花小鸟》,陶瓷学院著名老教授胡献雅先生《梅花》釉上彩瓷盘、《迎春图》,钟莲生教授的《报春图》,渊鸣山的《喜鹊红梅》,乾坤清气粉彩瓷板画,张树基的《梅知春近》,徐梅生的《梅花图》瓷板插屏,孙月轩的粉彩瓷板画《一枝红梅在桥东》,沈盛生的白梅雪地《琼阁飞花》粉彩瓷板,《梅花香自苦寒来》,刘平的《鹤守寒梅》,李进的《赏梅》,涂序生的粉彩《梅妻鹤子》。梅花不仅在画上丰富多彩,在装饰上也是千姿百态。郭文莲教授的综合装饰纹瓶《赏梅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的亚光颜色釉梅花瓶,黄云鹏的青花釉里红梅花五福,熊钢如的青花釉里红《红梅》瓷瓶,陆辛一的青花《中华魂》、综合装饰《梅》箭筒,朱明的冰地红梅粉彩鱼尾瓶,陆如的青花君子雅集瓶,田慧棣的梅花釉里红、梅花色釉舞、色釉《梅花瓶》,吴文斌的霁青釉堆白梅花,王淑凝斗花斗彩白梅寿带,刘融天的《梅纹》、梅花纹花插、釉里红梅花枣形瓶,戴荣华的古彩描金《天寒花自香》瓶,范敏祺的红地梅花《绿枝清香》瓶等等。

  当代梅苑“三圣”引领群芳。在众多的梅花画家中要数田鹤仙、王鹤亭、张松茂三位大师。宋?陆游咏梅的诗:“与梅同谱又同时,我为评香似更奇。痛饮便判千日醉,轻狂顿减十年衰。”“一花香十里”,大师的梅花深深地影响着陶瓷艺坛。

  兰花是“花中君子”,尤其在文人画中也是最受欢迎的描绘题材,陶瓷艺术作品中的兰花图中不少作品吸收了古代、近代画兰花高手,如赵孟坚、文徵明、徐渭、郑板桥、吴昌硕等的笔墨形式和表现手法。

粉彩石寿兰芳图丨陆如

  在现代陶瓷兰花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在陶瓷上创作的兰花,更是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布局与陶瓷器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他的作品《君子之交淡如水》,兰花风姿绰约,叶态优雅,素而不艳,兰的高雅风韵跃然呈现。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雅、纯洁、虚怀、守节的象征,自古以来,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文化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追溯其历史,早在《诗经》时代,便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记载,它歌咏了绿竹之盛,君子之美德。东坡先生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瓷画艺术中以竹为题材的佳作也不少,如“珠山八友”中的徐仲南,他“乱而不乱,齐而不齐”的独特的徐氏画竹法,竹干、竹枝,笔道墨韵利落有力,苍劲挺拔,气脉连贯,节节有韵。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成为菊花凌霜不屈精神的最佳写照。清代菊花折枝的运用十分广泛。清陈浏《陶雅》谈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九月菊花。诗云: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文人画对瓷画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开瓷上文人画之先河的是名噪大江南北的新安画派名画家程门。程门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景德镇用本门技法以浅绛彩在瓷上作文人画,以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崭新绘画方式,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章。瓷上文人画后来被民国时期的新粉彩创始人汪晓棠及“珠山八友”等一大批优秀新粉彩画师推上巅峰,至今仍是瓷画艺术的主流。

瓶花

  在瓷画艺术中,如果表现的是陶瓷载体这个艺术,梅兰竹菊君子之花其实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陶瓷的装饰绘画。在花道中,陶瓷与君子之花的关系则又是从一种空间美学上相互辉映表现的。

  自从古人把鲜花活枝的意趣引入居士殿堂,用容器插花的审美便开始孕育。文人插花使用的花材,常赋予花不同的品质、特质与象征意义。因此对花的形、色、质量、神韵、性格等十分考究。文人插花喜爱用品味高的花,而不喜用艳丽、粗俗的花来插作。例如六朝以前文人爱兰花,六朝时文人重荷花,唐代以前以牡丹为主,宋代又以梅、莲、牡丹、杏、菊、水仙、兰、竹等为文人插花的素材,此种风格延至明代,仍以梅花为主轴。张谦德的《瓶花谱》就为各花主划分品级,梅兰菊皆位一品。

  袁宏道《瓶史》中写道,“取花如取友,山林奇逸之士,族迷于鹿豕,身蔽于丰草,吾虽欲友之而不可得。是故通邑大都之间,时流所共标共目,而指为隽士者,吾亦欲友之,取其近而易致也。余于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一室之内,荀香何粉,迭为宾客。取之虽近,终不敢滥及凡卉,就使乏花,宁贮竹柏数枝以充之。”

  不论是花分几品还是取花如取友,花被文人赋予了人的阶级属性和精神趣味。

  而花器中的容器则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亦可供插花之用。容器材质尚铜器、陶瓷,贱金、银。

  明代文人插花崇尚古雅,古铜、瓷器物插花不止造型上气韵高古,功用上明代文人也有独到见解。“古铜瓶、钵,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陶器入土千年亦然。”古器物对插花贮养的促进效用,在不断的实践中为人们所认知。复古之美不止在精神层面,也在日用之中。

  文人雅士应用自然界中饱含生命的花草,抒发胸中逸气,或供养或惜花,或“破简居孤寂之苦”,在一些文人的诗歌中也有“瓶花”的体现。

富贵白头丨程意亭

  王安石《新花》:“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流芳在须臾,吾亦岂久长。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表达的是生命与花期的短暂的感悟。陈与义的《梅花两首》:“画取维摩室中物,小瓶春色一枝斜。梦回映月窗间见,不是桃花与李花。”画面唯美娴静。

  瓶与花在有限的空间合力呈现着无线的遐想,尽管那是一个人为的美化世界。

文人清供

  《集画中梅兰竹菊(4张)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梅兰竹菊多被文人供养于案头、书房,可见在文人心中地位之圣。

岁朝清供图丨连刚

  岁朝清供图是明清以来画家常用的一个题目,到了清代,清供绘画发展至鼎盛,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帝皇的喜好推动了清供画的发展,富裕的市民阶层迎合时尚,对清供画需求旺盛,于是许多职业画家热衷于画这一题材。如赵之谦、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风格多样,以民间常见之物入画,技多以大写意见长。他们独具匠心的创作给这一世俗色彩浓厚的题材注入了清雅的气息。

  岁朝是一岁之始,元旦也。清供多是案头陈设,如盆花、瓜果之类,随时令而不同。岁朝清供图,即是“岁朝写案头花”(吴昌硕语)。

  岁朝以何物为清供,是有讲究的。一是颜色鲜丽之物,点染冬景。如天竹,果实红艳,插瓶中可经月;又有蜡梅,折枝塞瓶,经冬不凋。此二种皆插瓶,盆养者则有美人蕉、水仙。“冬以四窑方、圆盆,种短叶水仙,单瓣者佳。”“又如美人蕉,立以小石,佐以灵芝一颗,须用长方旧盆始称。”一是清香之品,如香橼、佛手。两者都是果实,置架装盘即可,可使室内芳香。此外还有吉祥事物,有柿子、如意(像事事如意),有石榴(像多子),有桔子、荔枝(大吉大利),松枝、灵芝(像多寿),百合(百年好合)。又有古陶瓷古铜器,既有品格,又寓寿考之意。

  画家写岁朝清供图,大抵也就是以这些物事入画,颜色鲜丽讨喜,寓意吉祥又可讨个好彩头。所以岁朝图也多有画牡丹者,像满堂富贵之意。吴昌硕对此颇不以为然,其题画中写道,“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齐白石的岁朝清供图,倒是并不避牡丹。但齐之最妙处在用平常物入画,精彩迭出,如其所画萝卜、白菜、咸鸭蛋等物,正是他人所不及。齐的岁朝清供图常写灯笼、爆竹,大红串儿的爆竹,间杂五彩,既合时令,又显喜庆,真是匠心所出,士绅所不及者多矣。

  汪曾祺曾在《岁朝清供》文中写道,“如果您家里餐桌上放一盘沙糖桔,那不叫清供,叫餐后水果,可是这盘沙糖桔如果漂漂亮亮地在大年初一摆在神位前,就可以叫‘岁朝清供’了;您阳台上养了几盆花,那不叫清供,叫家庭绿植,可是要是在您平常练书法的书桌画案上陈设着一盘水仙,—盘是钧紫蓝釉六瓣水仙盘,最差也得是个民国粉彩花鸟纹水仙盘,里面放几枚色泽形态都值得把玩的石子儿,再浅浅养上一泓清水,让水仙伴着砚台笔搁什么的暗渡清芬,这就能叫‘案头清供’了。所以您看,玩意儿还是那些玩意儿,只要多出一份情趣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以艺术的方式审视与观照日常生活立马也就艺术化了。”

  作为传统文化,清供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单代表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同时也融合了绘画、插花、装饰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文人趣味的综合体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kelaia.com/xlzp/4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